时间:2024-05-08
摘 要:《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中强调,劳动与技术教学是“以学生获得各种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增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以探究性、操作性为特征的一门实践活动课”。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劳动技术教学的重要使命。基于此,在文章中,笔者尝试通过“激发兴趣”“设置问题”“联系生活”“课程融合”“技术革新”“组织竞赛”等途径,追求“引发创新联想”“培养创新思维”“促进创新实践”“拓宽创新思路”“满足创新需求”“激活创新热情”的效果,从而推进小学劳动技术教学的改革,促进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能力;小学;劳动技术
一、 引言
高尔基曾经说过:“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能熄灭,也可能燃烧起来,而使它成为熊熊烈火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劳动,再劳动。”高尔基此处所说的“天赋”,指的就是创新思维与实践技能,而这句话的本意就是阐述“劳动”与“天赋”的密切关系。因此,在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培养学生“天赋”的元素与契机,使学生“天赋”的“火花”能够熊熊燃烧,永不熄灭。
二、 激发兴趣,引发创新联想
刻板而枯燥的教学内容容易抑制学生的思考,限制学生的思路,不利于学生放飞思绪,展开联想。因此,在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听觉、视觉和感觉上受到多样化的“刺激”,从而激活学生的思想,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引发创新联想。
例如,在学习苏科版一年级下册《整理书包》这一课的时候,如果教师直接向学生讲述整理书包的技巧,或直接让学生完成整理书包的任务,则学生很难展开创新联想。因此,笔者建议教师通过以下教学设计,在增加教学趣味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谜语导入。在新课讲授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一个谜语:小小布袋真神奇,笔墨书本藏进去,它是我们好朋友,上学放学在一起。教师通过出示谜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还能够引发学生的联想,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其次,趣味分类。分类,是整理书包的必要环节。为了提高这部分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以竞赛的方式,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给自己书包里面的物品分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颜色、用途、大小等给物品迅速分类,这样一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分类能力都得到了培养。通过上述两个教学环节,教师大大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不仅逐渐掌握了整理书包的方法,也展开了创新性联想与思考,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發展。
三、 设置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正所谓“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在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设置问题,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发智慧,锻炼思维,尝试创新。
例如,在学习苏科版二年级上册《不倒翁》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设计,在“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自主观察。观察,是发现的起点。在本课教学的初始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不同造型的不倒翁,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事实上,学生观察的过程不仅是目光专注的过程,更是头脑运作的过程,这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促进自身创新思维的发展;其次,独立操作。学生经过观察之后,必然对于不倒翁如何“不倒”的原理有了自己的想法。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动手制作不倒翁。学生制作不倒翁的过程,就是对于自己的想法加以验证的过程,是动手的过程,也是动脑的过程;最后,总结反思。不倒翁的制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绝大多数同学都要经历多次的尝试与调整之后,才能获得成功。学生尝试与调整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在实践中创新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巧妙设置问题,使学生将动眼、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不仅做到了手眼协调,更实现了实践创新。
四、 联系生活,促进创新实践
创新绝不是凭空想象的结果,而是人们在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新观点或新方法。这就意味着,在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该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为依托。然而,小学生的间接经验有限,直接经验又多半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应该使劳动技术教学尽量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启发下形成创新意识,开展创新实践。
例如,苏科版三年级下册《连杆玩具》这一课,出现了一个小学生很难理解的概念——连杆结构。如果教师直接进行概念讲解,则学生很难理解。那么,在连概念都无法理解的情况下,学生显然难以操作,更难以创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为学生演示订书机、雨刷等工具的操作过程,使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连杆结构”的概念及原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制作连杆玩具,则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汲取很多的灵感,获得很多的启示。于是,有的学生仿照雨刷,制作了一个左右摇摆的“手动迎宾小猫”,有的学生仿照订书机,制作了“振翅的白鸽”……上述教学案例向我们表明,如果教师能够联系生活,使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开展劳动技术学习,则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还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劳动技术学习与实践更有灵感,也更有创意。
五、 课程融合,拓宽创新思路
在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如果教师将“劳动”的含义局限在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领域,则显然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反,如果教师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实现劳动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融合,则能够帮助学生拓宽创新的思路,培养创新的意识。
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六年级上册《兔子灯》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劳动技术教学与以下学科领域融合,从而帮助学生拓宽创新思路。首先,与美术课程融合。学生在制作兔子等的时候,需要用竹篾扎成兔子的形状,用白纸裱糊之后,在纸上面描绘图案或书写文字,对其加以美化与装饰。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美术中的造型、色彩、线条、书法等诸多元素。教师通过劳动技术教学与美术课程的融合,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从设计上对于兔子灯加以创新;其次,与科学课程融合。传统的兔子灯依靠蜡烛发光,然而,如果蜡烛使用不当,则不仅容易熄灭,也容易燃烧,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教师可以将劳动技术教学与科学教学融合,鼓励学生利用科学课堂上所学的电学知识,用灯泡代替蜡烛,对兔子灯加以改良;最后,与语文课程融合。在我国民间文学中,有很多关于兔子灯的佳作。教师可以将劳动技术教学与语文课程相融合,让学生不仅会做兔子灯,也了解兔子灯的历史与文化。通过劳动技术教学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教师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创新思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六、 技术革新,满足创新需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劳动与技术始终紧密相连,不可分割。那么,在科技发展如此迅猛,科学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对于劳动工具和劳动技术加以革新,从而满足学生创新的需求,使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创造,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苏科版一年级下册《扫地》这一课的时候,教师除了教学生用传统的扫帚扫地之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以下现代化扫地设备及用具。首先,吸尘器。学生在扫地的时候,会发现毛发或纸屑等细小的垃圾很难清理。那么,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吸尘器的功能,甚至将吸尘器的实物带进课堂,让学生体会吸尘器在扫地中的作用;其次,扫地机器人。随着科技的发展,扫地机器人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已经不陌生了,然而,扫地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操作流程又是什么呢?很多学生却未必能够了解。因此,在《扫地》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进关于扫地机器人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科技的发展,“扫地”这项传统劳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对于学生来说,认识并适应这种变化,是他们创新的开端;最后,驾驶式扫地机。在商场或公司等公共场所,驾驶式扫地机代替人工,完成了绝大部分的扫地工作。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驾驶式扫地机,能够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在各个领域的创新成果,并促使学生展开联想与创造,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总之,在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为学生引入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技术,使学生认识到科技与创新的力量。唯有这样,才能在满足学生创新需求的同时,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实现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七、 组织竞赛,激活创新热情
成长环境与氛围对于小学生的影响巨大。因此,为了激活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发明创造与技术竞赛活动,使校园内形成“人人爱劳动,个个爱创新”的良好风气,使学生之间互相带动,共同投入到劳动技术创新活动当中。
例如,在学完苏科版五年级下册《便携衣架》这一课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个“衣架创意发明”的劳动技术竞赛,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和课堂的学习心得,设计更加美观、便捷或环保的衣架。于是,在竞赛氛围的感染下,学生们的创新热情被激发了起来,纷纷投入到衣架设计与改良活动中。结果,有的学生设计出了可折叠的衣架,节约了收纳的空间;有的学生设计出了宽边镂空衣架,在解决了细窄衣架把衣服撑变形的问题的同时,节约了生产材料;还有的学生利用一个小发电机,设计出了旋转衣架,这个衣架能够加快衣物的晾干速度,节省衣物晾晒的时间……一次小小的劳动技术竞赛,就激发出了学生的无限创意。可见,组织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八、 结语
综上所述,康有为曾经说过:“太平之世无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无所尊,所尊贵者工之创新器而已。”这句话充分肯定了劳动和创新对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劳动的意识与能力,更要培养學生创新的意识与能力,通过“激发兴趣”“设置问题”“联系生活”“课程融合”“技术革新”“组织竞赛”等途径,追求“引发创新联想”“培养创新思维”“促进创新实践”“拓宽创新思路”“满足创新需求”“激活创新热情”的效果,在促进小学劳动技术教学改革的同时,促进学生劳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滢.如何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中挖掘学生创新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5).
[2]谢静芳.优化方式以培养创新能力——小学劳动与技术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8(9).
[3]吴桢.创客背景下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与STEM教育的融合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8).
[4]张曼.提升学生生活能力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发——基于劳动技术教育视角[D].华中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刘海燕,江苏省徐州市,江苏省徐州市潘塘中心小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