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千古名句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2024-04-24

易国祥

在浩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一句名言超越时代、超越阶段,自它在北宋出世,其至高境界和崇高理性已经光照千年。用这一句话回溯一千年前的中国历史,它也像一盏明灯,照亮并彰显出更多光耀史册的古圣先贤,给今人以敬仰和膜拜。它是一面镜子,还将映照人类社会未来的形形色色。这句名言就是具有思想之美、逻辑之美、文辞之美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一千古名句出自的名篇《岳阳楼记》,在我最初的感受中,它吸引一代代读者的魄力之一,在于它是一篇杰出的“闭卷作文”,远隔千里之外的范仲淹在没有亲临名楼现场的情况下,根据好友滕子京的一信一图写成。作者的丰富想象和文学才华让无数文人骚客倾倒,却难以望其项背。其中的“先忧后乐”名句,一度以为只是作者杰出的文学才华的结晶。

庚子年的深秋时节,在江苏泰州凤城河畔的望海楼,我似乎有所顿悟:这一千古名句原来是从这里出发的。

泰州对于范仲淹而言,算不上他人生最重要的驿站,却是他人生事业起步的地方。望海楼,是范仲淹及好友滕子京刚入仕途同在泰州为官时,一起登临把酒,吟诗抒怀的地方。

范仲淹登第后,虽然做过几处小官,但才能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1023年,机会来了,他在泰州做一个收盐税的官员时,发现兴化这一带都是海涂,常常洪水泛滥。作为地方小吏,地方政务经济本不归他管,但他见民受其苦,国损其利,一再建议朝廷要在这里修海堤。结果,朝廷就把这个苦差事交给了建议人范仲淹。

范仲淹在知县位置上一干就是三年。他招流散,勉农耕,轻徭赋,赈灾荒,百姓有口皆碑。更主要的是亲率几万民工修筑捍海堰,集中力量,历尽千辛万苦,修成了长143里、基阔三丈、高一丈五尺的捍海堰,并建有十多座石质水闸。这堤人称“范公堤”,以堤为界,东边产盐,西边种粮,彻底改变了经济结构,百姓大受其益,以至“兴化之民往往以范姓”。

这是《岳阳楼记》诞生的二三十年前,一个小小盐官位卑未敢忘忧民的故事。步入仕途之前的范仲淹,虽然经历了寄人篱下,划粥断齑,有过清贫苦难的少年经历,但这不一定会演变成悲悯众生的情怀。他艰难的求学和苦读,先贤们的耳濡目染,获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营养,更是滋养了他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有了这一碗酒垫底,才有一个小小盐官的大作为,有了兴化筑堤这一地方主政的开篇之作。

在望海楼前东侧,导游引我们到一块人物石雕面前,介绍曾经在泰州公干过的吕夷简、范仲淹、晏殊、韩琦和富弼五位北宋名臣,接着带我们回到楼前拾级而上,来到望海楼一楼,一幅仿竹匾的《重修望海楼记》展现在我们眼前。

此记作者是范仲淹第二十八代孙、曾任《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楼记乃范先生2007年应泰州市政府邀请为泰州重修望海楼而作。楼记中有一段话:“公有‘君子不独乐等句,其‘先忧后乐之意,已呼之欲出。历二十余载,乃有《岳阳楼记》问世,发浩音于四海,振遗响于百代。”寥寥数语,披露了千年前范仲淹“人民至上”理念的由来,正是有了“人民至上”这一理念,才有了《岳阳楼记》这一伟大名篇的横空出世,才有了“先忧后乐”的经典流传。

作家陆春祥在《“第一流人物”范仲淹》中这样写道:“在同辈和后代人眼中,范仲淹是一个全能型且无瑕疵的官员楷模,‘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金代学者元好问语),在朝廷,则又如孔子说的‘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的栋梁之材。范仲淹用他63年的生命历程,完美地书写了辉煌的人生。”有学者又加上一句:“在文坛为大家。其思想和藝术光照千年。”

作为道德文明、政治文明和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穿云破雾、历久弥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丝毫没有因为历史变迁被淘汰、冷落。这样穿越时空的思想,这样震古烁今的名句,不是信笔写来,随口说出,而是倾其一生悟出的真理,是用充满矛盾、冲突、坎坷、辛酸、成功与失败的人生炼成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