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刍议如何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

时间:2024-05-08

贠鹏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新课程标准》中对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对学生开展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体育教学对学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教学目标的驱使下,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文章以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为例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教学;参与兴趣;存在问题;积极意义;激发策略

一、 引言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行一切学习的先决条件。那么,对于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而言,同样,兴趣也是小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不竭动力。从本质上来讲,体育学习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在素质教育教学大背景中,体育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众所周知,教师开展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能型人才,为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从而确保体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下去。对此,教师应当结合当前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 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兴趣的积极意义

新课程改革后,素质教育理念逐渐在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通过教学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阶段开展体育教学尤为必要。那么,要想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则必须使学生的体育课堂参与兴趣得到培养。这样一来,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得到显著的提高,那么,学生便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参与到其中。

首先,学生的体魄会得到强健,学生的身体素质会逐渐得到加强,这是学生未来学习与发展的基础保障。

其次,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参与兴趣得到激发,那么,学生便会在教师积极地引导下更加深入地研究體育课堂学习内容,了解相关体育知识,这样便使学生在提高自身渗透素质的基础上知识面得到开阔。同时,学生也会受相应的体育知识的影响,使其自身的心智得到锻炼。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养成一种不怕苦、不怕累、敢于拼搏的体育精神。

再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学生所接触的信息较为繁杂,通过激发学生的体育课堂参与兴趣,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缓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规划学生的时间,使学生不至于沉迷于网络,而是在体育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在课余时间合理安排自身的时间,加强锻炼,强化精神素养。因此,不断激发小学阶段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参与兴趣对其自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 当前小学阶段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体育课堂教学重视度不高

就当前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现状来看,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视度不够,这便直接导致了体育课堂教学时间被其他科任教师占据的现象发生。要知道,教师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其自身的观念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样,教师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视度不够,自然学生也都不重视体育课堂学习。那么,自然学生的体育课堂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有效的激发。

(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

若要使学生真正对体育课堂学习感兴趣,并使其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那么,首先必须是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相关内容能够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而当前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于课堂教学的内容选择并不合理,课堂教学内容无法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样,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因此,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合理安排直接造成了当前阶段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参与的兴趣不高。

(三)忽略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理念下更加强调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但是,在当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忽视了其课堂学习的“主人翁”地位,而是更多地以教师为主体,使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节奏、按照教师的课堂计划、课堂思想来进行。那么,可想而知,这样的体育课堂学习模式便十分单一,学生的天性无法得到释放,其自身的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激发,并不能真正感受到体育课堂学习的有趣之处。那么,学生自身的体育课堂参与兴趣自然无法得到有效激发。

(四)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乏味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这一时期的学生无法长时间对同一事物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因此,这便需要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方法,多角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兴趣。但是,现如今部分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这一特性,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不能够做到及时更新,甚至对于体育课堂学习场地的选择也是一成不变。而这些因素便直接导致了小学阶段体育课堂学习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兴趣。

四、 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兴趣的策略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

体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其具有娱乐性。在体育教学中,游戏是不可或缺的。为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灵活运用游戏教学法开展教学内容,以此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传统的体育课堂上,整个教学内容都是机械式地照搬照抄教学大纲上的内容,学生无法跟上老师的步伐,这导致部分学生无法融入体育教学中,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开始接触篮球、乒乓球、足球等球类运动,当老师教授打篮球、打乒乓球、踢足球的技术要领时,教师不要照本宣科,而是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并对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阐述,这样一来,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也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

(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体育课堂上所教授的体育技能、体育动作等,学生并不能快速掌握,这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在反复训练中慢慢掌握的。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始终被动的地位,这便会使得学生失去了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相反,如果教师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学生可能会表现得更加优秀。所以,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比如,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情况拍成录像,并将这些视频发到班级群里,此时学生会看到自己在体育课上的表现,并且发现自身的不足,这便于学生在日后的体育训练中,能纠正自己在體育训练中的错误,提高了体育训练的效率。

(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为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得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训练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应在此基础上,不断引入新的素材,让学生快速接受老师所教授的体育知识。

体育教学中,教师既不能局限在室内,也不能完全都在室外,而是要将室内和室外相结合起来,为体育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当体育课程在室内教授时,教师应运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播放图片、视频等方式,使得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当体育课程在室外教授时,教师应运用分组教学法,又或者运用游戏教学法。当然,在室外上体育课时,教师还要借助一些体育器材,利用多种多样的体育器材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体育训练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以“障碍跑”这一教学内容的讲解为例子,首先,教师在室内用多媒体将障碍跑的动作要领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从室内走出,深入室外,此时,教师让学生利用垫子做成沙滩,从而起到保护的作用。同时,学生还要利用其他体育器材做成简单的障碍物。接下来,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依次训练障碍跑,在训练中,感受障碍跑的动作要领以及注意事项。分组训练这一方法,使得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参与到体育训练中,同时,各个小组成员相互协作,他们共同探讨,并在反复训练中掌握了动作要领。这样的教学方法转变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看法,使得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并且还增强了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

(四)严格把控训练强度,强化学生体育训练的成就感

由于受到成长环境、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间的身体素质也存在差异性。所以,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训练强度。对于身体素质较强的学生,教师要设计训练强度较高的项目;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降低训练项目的难度。只有严格把控好训练强度,每位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训练中。同时,当学生自主参与到体育训练中时,他们会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这样做也会让学生慢慢喜欢上体育课程。

针对比较肥胖的学生,教师要给他们设计力量型的训练项目,比如,拉伸运动等;针对比较敏捷的学生,教师要给他们设计训练反应能力的项目。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法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实现更优的发展。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小学体育课程得以顺利开展,并且还保证了小学体育课堂的效率。

五、 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运动有助于协调学生的所有感觉器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阻碍因素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到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针对此,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适当把控好训练强度,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国安.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5).

[2]吴卫东.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分析[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12).

[3]李荣春.激发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多元化策略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