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摘 要:本文以中学生历史话题解读为论述要点,从制度起源、战争发生、运动探究和政策实施等方面提出解读的相关技能和解答技巧。通过简短而有深度的历史材料,引领学生结合历史现象深入探析背后本质,探索历史事件前因后果,并以此为解读的根本出发点。探讨历史话题解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话题;内涵;解读;意义
历史话题是针对历史现象进行表达的语言材料,是史料组成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甚至是占据“半壁江山”无可撼动的位置。正因为如此,史料分析成为高考命题者的香饽饽,成为考查和衡量学生历史知识积累和运用的试金石。史料往往都是基于某个历史话题而生成的叙述,多以文言文字居多。这就需要学生根据史料提供的话题,在由此及彼和由浅入深地探知求解中找到可破解的策略与方法,帮助他们形成敏锐的历史感知,生成开放化探知好奇。教师不妨以材料解读优化教学策略方法,从引导学生探索历史话题和事件的前因后果出发,多给学生自我思考与合作探究的机会,让他们保持高涨的激情和好奇心,主动融入探究过程。
一、 了解制度起源,把握发展“脉络”
从原始社会开始,无论后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无不需要了解其中的制度,无不需要学生在把握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准确体味其中的发展内涵。了解社会制度更多的是对一种社会现象的解读,利于学生在把握问题中形成更为清晰的发展过程,形成有针对性和全面发展观点。
学生了解历史发展,首先应该从了解相关政治制度开始。按照历史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在全面阅读的基础上能主动找出相关的历史发展脉络,可围绕相应的发展过程予以表达引述。教师可针对某些制度,像分封制,应该从目的“巩固国家政权”说起,引导学生探究其中内容和作用。学生在探究中,应该围绕分封对象、受封者义务、受封者权利等方面予以探究。同时,可要求学生从分封制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中深入探知,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了解历史发展的各项制度后,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予以主动探究,可建议他们围绕其中的相关制度予以剖析,像唐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与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着怎样的异同?我們可通过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便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与元朝的行省制度对比,就不难发现,元朝的疆域空前扩大,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其实都是为了加强封建社会的集权统治。
社会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基于管理角度基础上执行依据和参考。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教师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制度,从了解制度的起因开始,探究制度的一脉相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价值意义。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研读制度发展的时候,可结合其中相关描述,多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深入探究和切磋的机会,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理解通过横向对比与纵向深比的方式来引领学生大胆探索和尝试。
二、 关注战争发生,以史为鉴“师长”
纵观国内外历史,每一次的历史前行无不需要战争,需要在解读战争中了解其意义。学生以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其中战争,势必能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教师在指导学生关注战争的时候,应更多给予其引导,鼓励他们在深入了解中形成多样化思想认知体验。教师在指导学生关注战争发生的时候,应更多注重从战争的形成、过程和意义角度出发,从危害和积极意义出发全方位了解其中内涵。
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战争的时候,不妨多建议他们针对自身的整体理解感知,多鼓励他们围绕自己的发现多深入总结,让他们从相应的战争中找出缘由、发展及其意义。教师可建议学生针对战争的理解,从史学家、文人、百姓等不同人物角色进行深入思考,引导他们在主动解读历史话题中获得更深刻感知。教师在指导学生解读战争的时候,应更多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和历史观深入剖析。
三、 融入运动探究,触摸历史“神经”
中国历史发展中各类运动数不胜数,都是基于当时一定的历史社会发展背景基础上的体现和概括。无论哪一种历史运动,无不体现了一种思想潮流的变革,无不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一种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运动的时候,引导他们透过现象了解本质,鼓励他们根据历史的话题予以深入探索,形成有针对性的观点,能真正触摸到历史的“神经”。
教师可通过某个历史运动引导学生探究,帮助他们在开阔认知视野和思维的基础上掌握其中的问题和本质,形成更为多元化感触体验。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历史运动的时候,不妨多引导学生以运动发展的轨迹,从起因、经过、结果等方面予以探述,了解运动中主要人物对运动的影响促进作用,感受运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我们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例予以分析,教师不妨建议学生以同桌交流的方式思考: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要求学生以串联的方式来了解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上述运动的过程,绘制成运动轨迹时间,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学生对运动有了更多广泛的认识后,不妨建议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针对太平天国运动在全盛时期的作为进行评述,鼓励学生从洪仁玕著《资政新篇》和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等文献中了解其中更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特征。教师也可以历史读书分享会的形式,建议学生认真思考和探究,鼓励他们从运动的历史价值意义出发,组织学生进行争辩交流,生成多样化感知和正确的评判依据,让历史现象和话题不再是躺在书本上的静悄悄物体。
教师在指导学生透过历史看运动,像洋务运动、五四运动等,都需要学生在紧扣其意义的前提下多把握其中的主要问题,洋务运动应该紧扣“洋为中用”,把握好学洋但不能崇洋媚外;五四运动应该把握好青年爱国本意和对后世的影响。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探究的时候,不妨鼓励他们从多样化角度深入构思,引导他们以协作探究的方式感受其中内涵。
四、 审时度势政策,客观全面“评价”
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基于一定的缘由,都是发展的必然,往往通过一定的偶然的形式予以表现出来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评价历史某个现象的时候,不仅需要学生在紧扣历史来龙去脉的发展中找出相关问题,更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中形成多样化感知,能做到实事求是评价,还原真实以便起到以史为鉴的作用。
学生在评价历史现象的时候,需要通过设想还原当时起因、经过和结果,需要以审时度势的眼光评价当时的政策。很多政策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贸易交流等方式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在解读“重农抑商”政策施行的时候,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重农抑商”,其次是“重农抑商”的原因是什么,再者是“重农抑商”的发展历程,最后是“重农抑商”的影响。这就需要学生从“重农抑商”政策是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等特征出发,从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的特征出发,从明清前的封建主义社会以农为本特征出发,从保护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感悟围绕自给自足农业开展有针对性保护,无疑是切实可行的。不过,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可谓是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此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起到额绊脚石和拦路虎的阻碍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在评价的时候,从“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的角度予以评价,使得评价更符合客观实际。
教师在指导学生评价历史现象的时候,不妨针对其中的内容,多引导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说起。一方面,站的高度应该够高,以高屋建瓴眼光认真审视,让学生能真正站得高、看得远,鼓励学生从因果关系、形式和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现象和本质等方面来提炼相应的内容;另一方面,建议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予以客观评价,引导学生在还原历史现象发生的缘由基础上,引导他们从中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五、 总结
总而言之,历史材料解读是学生考查学生历史知识掌握和转化运用能力的标尺,能有效凸显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技能运用。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理解感知,从历史现象出发,围绕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和历史观为导向,多从相关的背景实践中找到可探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经得起历史检验为标准,能真正探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深层内涵意义。
作者简介:
丁菲菲,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淮阴中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