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文_黄正芳 谢国平 李良轩(湖南安化)
罗绕典
罗绕 典(1793-1854)派号绕典,字兰陔,号苏溪,湖南省安化县大福镇人。清道光九年(1829)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曾任天津顺天乡试同考官、四川乡试正考官、山西平阳知府、陕西督粮道、山西按察使、贵州布政使、湖北巡抚、云贵总督。
咸丰四年(1854)十一月三日晚,贵州匪首杨隆喜部 6000 多人聚集老巢雷台山,准备围攻遵义城。罗绕典获悉带兵夜袭,不幸失足跌落山涧,中风不能言语,当即退兵军营,力疾写下遗疏,详细奏明进攻杨隆喜部计划和云贵的一切善后事宜,到“三鼓”之时与世长辞,享年 61 岁。罗绕典去世不到一个月,咸丰皇帝连下两道谕旨,称其“扬力有年,实心任事”。
据晚清大臣曾国藩描述:“各朝文人学者,没有不读易的,也没有不懂医的。医者,易也。医则调身,易则调神。”这里“易”,指《易经》,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易经》的精髓,其实就是一句话,即:“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罗绕典祖籍江西,自明朝中叶“填湖广”而入湘。先祖罗永绍来湘“插标为业”,分枝十二家。罗绕典祖上罗平山来安化县大福坪靠开荒种地维持生计,到第四代罗继周才开始读书学医,其祖父罗琢庵(瑶宗)行医,积善厚道,时常待米为炊,因此,罗氏后裔至今秉承家教,奋发有为,代代都在悬壶济世,一脉相承。
清道光十年(1830),罗绕典为《罗氏族谱》写序记录:“罗氏先祖历来重文习武,人才辈出。自唐代始,罗氏赐进士及第者 21人,特科进士 14 人,乡试漕举军功荐辟録荫诸科者 375 人。”可谓“状元榜眼探花第,诗礼文章理学家”。
罗绕典 6岁启蒙,拜师乡邑黄嘉菊。他天资聪颖,9岁时,母亲温氏去世,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在家放牛砍柴,但从未放弃学习。直到 14 岁又拜师黄嘉菊复学。俗语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罗绕典自知家庭困难,读书刻苦发奋。18岁入县崇文书院读书,20岁取得补博士弟子资格,当年入岳麓书院深造。在岳麓书院读书的12 年,深得山长袁名曜进士培养,知识才干突飞猛进。
道光八年(1828),罗绕典35 岁,参加天津顺天乡试中举。相传,这年的大年初一,其父罗光奕一早开门,忽然一只黄麂跑进槽门。按照乡间传闻,“麂子进门,家中死人”,这无疑是一个不祥之兆。可罗光奕是个善心之人,他不忍心关门打麂,于是灵机一动,赶忙圆话说:“麂呀麂,今日来报喜,祸从今日去,福从今日起。”说来也怪,这只野兽似乎能懂人意,听到他的话,便点头摇尾走出去了。
果然逢凶化吉。罗绕典 36 岁时,正值北京会试,他高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七年。后来,罗绕典礼拜归化(1130 年始称)“积善庵”(天光庵)时题词:“为恶招祸,为善得福;因果报应,真实不虚。”正好印证了这一离奇传说。
咸丰四年(1854)十一月二十五日,罗绕典因公去世的第二十二天,咸丰皇帝连下两道谕旨,称罗绕典“扬力有年,实心任事”,即他多年来为国家不遗余力,激浊扬清,勤勉奋发,忠心实意办事。
罗绕典是从湘中大山里走出来的一位梅山骄子,卓越的政治家。他在清朝政局日趋衰退的背景下,能谨遵家训——“玉不受琢,焉能成器?”玉洁松贞,勤勉奋发。他是湖湘学派经世致用思想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在湖南人才群体中占有一席之位。他在岳麓书院深造时勤于思考,秉承家规“为学日益,学以致用”,经邦论道,才气横溢。后来,在担任四川正考官期间,培养和启用了一大批实干人才,当时应试秀才群体有“不怕青毡穷十载,只愁难遇四维罗”的好评。在云贵总督任上,他培养和提携了胡林翼任贵州镇远知府,徐兴煜任黄平县牧,为平定贵州苗乱和培养湖湘人才群做出了重要贡献。
罗绕典是一位经世奇才、杰出的军事家。他在清朝晚期动荡不安的年代,以“剿抚并用”“抚重于剿”的策略,秉承“食为民天,敢不念诸?”“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如手如足,痛痒关之”等家训,体察民情,惩恶扬善,积极化解社会尖锐矛盾,体现了其“以民为本”的重要思想和军事才能。
咸丰二年秋,太平天国起义军由广西进军湖南长沙。咸丰帝下诏令罗绕典协防长沙。他临危不惧,智慧超群,指挥得当。当时,有官员主张将城门前大片民房烧毁,以使太平军攻城时无隐身之处且不能凭借高楼来仰攻城牒。罗绕典当即反对:“烧毁民房太多,战事平息后百姓将无家可归。”他从中斡旋,将工事修筑于城外,80 多个日日夜夜,他尽职尽守,发挥“主帅”作用。后因太平军损失了主将萧朝贵,终于放弃攻城,而绕道岳阳。战事结束后,他因操劳过度,心力交瘁,病倒在城楼上,不省人事,落下病根,导致在云贵总督任上出现意外。
罗绕典是一位勤勉奋发的理学家和文学家。他的著作颇丰,著有时文《罗苏溪奏议》65 卷,《判牍选粹》4 卷,《蜀槎小草》4 卷,《霹雳山房诗文选》24 卷,《知养恬斋诗集》21 卷,《黔南职方纪略》9 卷等等。曾有两间书房八大柜藏书,可惜这些古籍大都散失,存世不多。但从现在发现的时文、赋、诗、联来看,他的作品表现文字功底深厚,思想倾向富有罗氏家风家教风范。他指出“政成在民和”“农为政本”“政纷除匪易,吏蠹去尤难”,这些思想认识和经验之谈,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罗绕典是一位廉洁自律、公正廉明的清官。他“尊祖之道,规章恪守”,他有诗曰:“臣以廉为本,君惟罗氏族谱朱子治家格言俭是图”,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在中进士进京为官后,不忘在岳麓书院吃了十二年腌菜的艰苦生活经历,食不重肉,每日仍粗茶淡饭,被人们誉为“干腌菜子官”。道光二十九年(1849),任湖北巡抚时,盐商送来白银五万两,被他严词拒绝。逝世前,他没有建“总督官厅”;逝世时,兄弟俩仅有父亲遗留的五间破屋和五十亩低产田;逝世后,文物盗窃掘其墓,仅得一串朝珠,谁知经鉴定,全是木质,不值几文。他曾立德立言:“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意思为:一个人做事业,应该要先注意自己的品行;要有好的品行,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思想。正人先正己,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据《罗绕典年表》记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罗绕典远在山西任按察使和布政使,他想到了家乡的边远落后,想起许多学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甚至有许多优秀学子因无盘缠而无法赴省、赴京应考,以致丧失美好前程。于是,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安化县老县城(现梅城镇)买了 18 亩良田,捐献给母校崇文书院(现安化一中)用作“科举田”。他在诗词中说:“我本耕田夫,戴笠湘山曲。”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大山里走出来的农夫之子!
相传,罗绕典自己年少刻苦,为此,他对两个儿子的教育也很严格。长子罗涛性格诚实敦厚,次子罗勋有点跋扈、贪玩。当时,两个儿子都在太史曾心斋门下读书,罗绕典交代老师要严加管教。然而,罗勋对父亲的要求有时视而不见,但若罚他背诗,他能倒背如流;罚他作文,他能一挥而就,老师也常常拿他没有办法。一天,罗绕典有闲突然来至书斋,唯罗涛在读书,罗勋不见其踪。罗绕典便书一联于桌上:“双手应打五百板。”罗勋归来,老师曰:“令尊大人到此,有联待对!”罗勋一见,笑了笑,在联旁书对曰:“一心想耍两三天。”
次日,罗绕典复来书室,见联已对,便说:你兄弟俩做诗一首,可以免打。罗勋见已过关,忙请父亲出题。当时正值天寒,室内炉火正旺,罗绕典指了指炉火:“就以炭为题吧!”
好一个罗勋!步行不到七步,曰:“一抹黑时原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罗勋得意地望着哥哥,只见罗涛不急不慢望着炉火脱口而出:“花开富贵通红处,便是功成身退时。”
罗绕典听后,觉得两人对仗工整,遂赞道:“好!好!知足不辱,乃我罗氏家风!”
民国二十四年(1935),受先祖罗绕典义捐“科举田”帮助母校之善举的感召,正在民国政府工作的罗氏后裔,应大福镇教育之所需,将罗绕典小儿子罗勋所修建的“上罗家大屋”一半进行捐献,设立为“大福中心国民学校”(现大福镇中学)。
他们这种心忧天下,家风相传,报效桑梓,不忘根本,把教育当作“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之急需的义举,实为“扬力有年、实心任事”的家风典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