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文_本刊记者(发自北京西城)
策划人语
简政放权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2018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虽然“当前财政状况出现好转”,但“各级政府仍要坚持过紧日子,执守简朴、力戒浮华”,政府部门要严控一般性支出,把宝贵的资金更多用于为发展增添后劲、为民生雪中送炭。
此前,李克强总理多次指出,政府不仅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还要提升服务,简政放权是“是实实在在的‘硬骨头’,但‘骨头’再硬我们也要‘啃’”。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为市场“腾位”,这是简政放权的目的。
简政放权不是“小修小补”,而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棋招”。新华社报道称,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一场简政放权改革在中国全面推开。国务院部门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比例超过40%,不少地方超过70%;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国务院各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削减70%以上;全国减少各类“循环证明”“奇葩证明”800余项……简政放权,是一场从理念到体制的深刻变革,这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简政放权之于中国,不仅是审批的减少、权力的下放,是“壮士断腕”的自我革命,更是政府治理方式革故鼎新的跨越。
检视简政放权的成效,能否让群众真正有“获得感”,无疑是其中重要标尺之一。正如新华社评论所指出的,“放管服”改革的重点不在于“放掉了多少权力”“省去了多少程序”这些数字成绩,而要“放”在百姓办事的最难处,“管”在百姓反映强烈的弊端上,“服”在百姓办事的最痛点,真正让群众有获得感。事实证明,这场政府的自我革命,让很多地方政府动了真格,让企业和群众有了切切实实的获得感,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但是,也还有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仍在“拖”“看”“等”,对那些与简政放权貌合神离乃至背道而离的现象,群众自然会“喝倒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