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道德与法治》有艺术的走进农村中学课堂

时间:2024-05-09

摘 要:《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整体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与体验性,其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了解国情与国策、培养其思想品格。因此,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善于营造自主、开放的教学环境,有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促使其在真切的体验中获得直接的知识与感悟,加强道德内化,从而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高效性。本文旨在探讨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道德;法治;生活体验;教学策略

一、 引言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的课程,其涉及的内容与范围也较为广泛,重点强调了学生的实践体验。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应以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为核心,真正触及其内心世界,影响其心灵,从而真正发挥教学效果。

二、 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都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将其看作“副科”,为了应付考试而照本宣科,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学未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也未能真正发挥其效用。当前农村中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仍然呈现严重的假、大、空等特点。一部分学生能够流利背诵“文明”,但平常却脏话连篇却丝毫脸不红、心不跳;一些学生对“个人与集体关系”津津乐道,但却对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不屑一顾……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和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改变当前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流于形式的弊端,真正让学生在自由、开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真正了解《道德与法治》的意义,从而深入生活、自主实践、体验学习的乐趣,就显得尤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 提高思想认识,真正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

道德与法治,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象征,也是国家重视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国家,学校、教师与学生都应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从根本上重视并不断加强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断提高农村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比如:在讲“师生情谊”之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讨论及交流一下老师在自己心目中的样子?学生经过讨论会给出很多不同的答案,如:我的老师像太阳、我的老师像蜡烛……教师应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对给出不同答案与意见的学生给予肯定与引导,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

另外,现实生活可能会给学生的某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带来挫折与打击,从而导致其怀疑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学生的认识和道德观念能否获得广泛认同是其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实践“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善恶观念、是非观念,构建自己的道德标准,真正实现知行统一。

(二) 结合农村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的特色

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有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农村中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立足于农村的特点与实际情况,充分突出农村的特色并面向农村。比如:当前农村学校中有很多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却不爱劳动、不爱农村,其学习动力与目标就是要考上大学、走出农村……这种片面思想的成因是来自社会、家庭与个人等多方面的。因此,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说教之上,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另外,当前国家发展与农村发展都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农村中学课堂道德与法治课教育也应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发展中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从而奠定其热爱科学、应用科学、攀登科学高峰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三) 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传统单一、古老的说教模式为主的德育教育在现实社会中已经逐渐显得苍白无力,尤其是在农村中学教育中,教师更应立足于农村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特点,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效果,全面深化教育意义。

比如:教师可以灵活应用口头讲解、直观演示、评价赞赏、激发情感等多种方式传递信息,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通过细致观察对教材内容形成感知与理解,从而动情明理、自省辨析。

再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抓住时机,合理引发观点分歧,树立理论的交锋,从而引导学生在争论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与激发,通过“相互争论与斗争”实现发展。教师可着眼于学生的人格发展和潜能激发,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辨析的机会,从而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拓展其思维空间,不断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等。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中,教师应重视存在的不足并尽力弥补。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更应立足于农村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正確对待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多种资源,从而创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环境,促使道德与法治真正融入农村中学课堂,全面提升农村中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促进农村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3]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4]王恒富.过有品位的课堂生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孙继远,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郑梁梅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