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时间:2024-05-09

摘要:古诗词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文学教育的手段之一,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文学知识上的提升,更能促进学生审美情感上的体悟。然而,当前初中阶段的古诗词学习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的学习也流于表面。因此,探究古诗词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本文从导语设计、诵读等几方面谈如何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关键词:古诗词;兴趣;思维激发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语文课程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要求,然而,当前初中阶段的古诗词学习现状却不容乐观,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教师们普遍对古诗词的教学重视不够,教法单一,课堂教学成了对现成结论简单复述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也流于表面,局限于“读读背背”和机械性记忆一些所谓“考点”。因此,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不大,有的甚至有畏难情绪。古诗词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步的尝试。

一、 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都离不开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而一堂课的开头显得尤其重要。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 名句开场,创设情境。在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時笔者采用此法,效果颇佳。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是王安石笔下的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是张岱笔下的雪;“未若柳絮因风起”是谢道韫笔下的雪。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边塞诗人岑参给我们描绘的雪景,感受这位诗人的心田。

2. 用绘画导入,形成直观感受。唐诗《夜雨寄北》一文的导语设计为图景:秋池、雨水、西窗等。今天,就让我们携手步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味那种作者独特的心境。

3. 用音乐导入,营造氛围。用《月亮代表我的心》来导出课题《明月几时有》。

4. 用题目导入,通俗易懂。例如,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可以用题目导课。

二、 想象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诗词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学习之前,要求学生不仅口动,心更要动,依所读文字信息创设具体画面,勾画具体情境,而后声情并茂地开始朗读,有出其意料的效果。如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时,学生在眼前勾画一个个画面:寒冬时节,毛泽东昂然立于塬上高原,凝神远望,大雪纷飞,大地冰封,那长城,那黄河,那高山,那北国……毛泽东面对此景,脑中翻过了唐宗宋祖,翻过了成吉思汗,发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雄豪迈之气。这样,唤起学生内心的视觉,仿佛进入那描绘的境中,一下子体验到作者那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体验到作者博大的胸怀,指点江山,气吞山河的伟大气魄,学生的兴致被激发了。

三、 大力倡导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古人对于诵读的感悟。大力倡导诵读,是提高学生兴趣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精彩的古诗词必须熟读成诵,在诵读中唤起情感,在诵读中体味情味。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诵读,激发学习兴趣。吟诵体会,不仅仅是心灵的感受,还包括身体的感受。如笔者在教学杜甫的《望岳》说,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先介绍背景,然后让学生集体朗读,走进内心世界,学生兴致勃勃地朗读,当读到“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诗句,诗人必然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会产生一种强力度的外向冲动,从而引起躯体的反应,比如身体前倾等。因此,学生在朗读时,也应尽力感受作者这些体会,产生如同作者一样的外向冲动,更好地体会到诗人壮阔的胸襟和豪放的气魄。

四、 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这是宋代大儒朱熹的名言。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认为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释疑,是培养21世纪创造人才的需要,这对启迪学生心智,萌发学生创新大有好处。

朱熹倡导的读书质疑,正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教师要巧妙地提疑设问,打开学生心灵之窗,诱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如果对“嗷嗷待哺”的中学生,只是一个劲地“灌”知识,把他们当成不会思索只会被动吸收的“容器”,那教学效果肯定是不会好的。教学生发现“疑”,迎“疑”而上,遇“疑”而思,释“疑”而快,才是吸取知识,活跃思维,开阔视野的正确而有效的途径。这也是朱熹所期望的“有疑”者都要“无疑”。可见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学生获得知识,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

五、 实践性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任何一种兴趣都是基于获得某方面的知识或参与某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从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如举办朗诵会、编刊语文小报、鼓励学生参加《诗词大会》等活动。“口说不如身临,耳闻不如目睹”的实践性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了理性认识,提高了学生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增强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以上这些方法都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游晓玲,福建省三明市,尤溪一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