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袁鼎舜 朱倩 韩璐 吴诗怡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体国民的参与,当代大学生更是义不容辞,应该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大学时期是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意识和行为的关键时期,因此调查分析大学生在生态文明的参与意识和行为状况意义重大。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对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内外因两大方面对制约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途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参与现状;途径措施
一、 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當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体国民的参与,当代大学生更是义不容辞,应该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大学时期是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意识和行为的关键时期,其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意识和行为一定程度上奠基于这个时期。因此调查分析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意识和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意义重大。
二、 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参与现状的调查分析
根据课题的需要,设计了一套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两个部分18个问题,调查选取的对象是宿迁学院的在校大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7份,其中有效问卷115份,有效回收率约为95.83%,调查对象涵盖本科一年级、本科二年级、本科三年级和本科四年级的学生。
在问卷的内容设计上,包含“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意识及其程度”和“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行为及其程度”两大部分,兼顾当代大学生参与意识、行为现状可能的影响因素。在内容体系上,从参与意识过渡到参与行为,这样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真实状况。
(一) 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参与意识及其程度
对于“你认为我国当前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吗”这一问题,有70%的同学认为非常重要,30%的人认为重要。在“大学生平时是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问题中,24.35%的人经常关注、50%-60%的人一般关注、18.26%的人偶尔关注、极少数人不关注。在调查“是否愿意深入的学习如何传播生态文明、保护生态”这一题中,发现33.04%的人非常愿意、66.96%的人愿意。在“是否愿意加入一些环保相关组织并作出贡献”这一问题中,我们发现45.22%的人很愿意、53.91%的人看情况、极少数人不愿意。通过数据发现被调查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是到位的,但参与意愿一般。
对于“你是否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基本要求”问题,有21.74%的人表示非常了解,58.26%的人一般了解、18.26%的人基本不了解、极少数人不了解。对于“是否知道自己家乡环境污染状况”这一问题,有32.17%的人选择知道、63.45%的人了解一些、极少数人不知道。
对于“是否知道宿迁正在打造生态大公园”这问题,我们发现一半左右的人知道、近一半的人不知道。对“是否知道我国夏天和冬天对于空调温度设置的规定”这一题中,有44.35%的人知道,55.65%的人不知道。对“是否知道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这一题中,16.52%的人很了解、54.78%的人知道一些、28.70%的人不知道。这些数据说明大学生环保知识理论相对缺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主动性不足,实际参与度不高。
在调查“你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主要原因”问题中,我们发现21.74%的人是学校要求参加就参加,没有明确的目的,少数人是为了多拿实践证书,为评奖学金、入党、找工作做准备、50.68%的人是为增加实践经验,为建设美丽中国作贡献,12.17%的人是为了通过参加活动,认识更多的朋友。
(二) 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中参与行为及其程度
对“你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活动的频率”的回答中,71%的人表示偶尔参与,16.52%的人表示经常参与,12.17%的人表示从未参与。对“你是否会鼓励同学、朋友、亲人等一起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活动”回答中,53.04%的人选择了会,有42.61%的人会视情况而定,4.35%的人选择不会。
在对“你发现污染环境的行为,自己会怎么办”的调查中,有43.46%的人选择了条件允许,当场阻止,33.04%的人选择了打电话给相关部门反映,22.6%的人选择了心有埋怨,但不会阻止,只有一个人选择了觉得与自己无关,一走了之。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际参与少,他们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另一方面表明如果具备相应的参与条件或相关因素,大学生大多会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
在对“你是否存在浪费水、电、食物等资源”的调查中,极少人选择经常浪费,偶尔浪费和几乎不浪费的人数差不多,都在45%到50%之间。在对“你外出就餐时是否特意使用一次性筷子等餐具”的调查中,17.39%的人表示会经常使用,39.13%的人表示偶尔使用,43.48%的人表示几乎不使用。在对“你到商场自带购物袋的情况”调查中,33.91%的人表示经常带,40.87%的人表示偶尔带,仍有24.35%的人表示几乎不带。这些数据说明大学生还没有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生态文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有待加强和改善。
在对“你是否参与一些环保组织、协会的志愿者活动”的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人是偶尔参与,21.73的人表示几乎不参与,只有11.30%的人经常参与。在“你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途径有哪些”的回答中,90.43%的大学生是通过学校的组织参与活动,76.57%的同学通过社团活动参与的。自发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有26.08%,学生参与政府或非政府组织的活动的人数较少,都是23%。在“你参与过何种类型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问题的回答中,参与环境保护宣传的是59.13%,参加清理公共场所的垃圾等公益活动56.52%,在个人生活尽量节约和减少垃圾的是82.61%。为环保活动捐款是12.18%。
这些数据说明大学生的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被动状态,参与的途径、方式比较单一,参与范围狭窄,社会性底,社会影响有限。
三、 影响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参与度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卷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一) 影响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外因分析
在问卷中,对可能影响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就外因来说,有以下这些因素制约着大学生的参与度。
在对大学生不愿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外部原因调查中,发现86.07%的学生认为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徒有形式,没有实际效果;有73.04%的人认为自己参与的活动缺乏政府、相关机构的支持,影响力不够大,缺乏参与的积极性;还有68.7%的学生认为参与活动形式单一,没有趣味性,缺乏创新;70.43%的人认为活动次数太少,参与领域太窄。45.22%的人感觉活动的推广、宣传和普及力度不够,从而导致学生参与人数不多。还有27.82%的学生认为对学生进行相关活动缺乏相关制度性规定和要求。
(二) 影响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因分析
在对大学生不愿意参加的自身原因调查中,发现有50.43%的大學生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离自己很遥远,与自己无关,不感兴趣,参与意识薄弱。一些大学生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我们该管的事,与我们无关,只要管好自己的那一片天地就好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提不起兴趣。52.17%的大学生认为学习任务繁重,面对就业压力等,没有时间顾及。
四、 提升当代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参与度的途径、措施
影响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参与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针对这些原因,改革和完善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途径、措施。
(一) 高校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知识和参与意识的培养
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的作用,在相关章节内容学习中强化生态方面知识的学习,宣传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的价值理念,让大学生明确认识到自己该担当的生态义务。
(二) 高校出台相关管理措施策,明确对学生参与生态文明的要求和具体规定,加大对学生行为的监督和奖惩力度
高校需要制定出台详细的关于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定、激励和惩戒措施。拨出专门的活动经费,引导、支持学生们的相关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关注、参与校内、校外相关活动。培养学生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杜绝学生乱扔垃圾、过度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破坏花草树木等不良行为。
(三) 走出校门,通过和政府、民间相关机构的合作,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
基于不少学生认为现如今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内容、形式单一,缺乏新意的问题,为了让每个有意愿、有热情的大学生都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学校应和政府、民间相关机构进行合作,扩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类型、规模,增加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次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在活动中得到提升。
作者简介:
袁鼎舜,朱倩,韩璐,吴诗怡,江苏省宿迁市,宿迁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