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摘要:小学教育作为培养一个国家社会成员的基础教育,其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是经由几千年传承下来极具价值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特有的、鲜活的文明果实,小学教育是民族的基础教育,有着其他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小学教育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的民族思想、情感并向我们展示了祖先的精神和智慧。因此,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作用,使学生从小扎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味中华文化的浓郁芬芳、中华民族的流光溢彩、中华思想的广博与深邃。
关键词:小学教育;学生;小学课堂教学;传统文化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灵魂和血脉,中华民族之所能屹立于世界之巅,经历历史的洗礼而光辉不灭,这些都是因优秀的传统文化已渗入了中华民族的骨髓,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支撑力、成了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石。新课改提出了要让学生重新认识中华传统,认识它的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使得学生在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基础上,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当代学生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潮时代,使得他们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这将影响到传统文化的传承,甚至于国家的繁荣发展。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已然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 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1.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是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作为目标,以儒家文化思想为中心,融合了道家、佛家等中国古代思想,融入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涵盖了中华政治文明、爱国主义、人文精神、伦理道德民俗文化等内容,是先进的、优秀的、开放的、独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民族文化形式和文化成果。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所特有的文化,其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华传统文化正是这五千年文明史的“精魂”。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不断发展、交融、升华结成了这个灿烂的果实,中华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文明衍化的一种反映,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悠久的历史延续性、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的特征。
2. 小学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阶段,有着其他时期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小学教育作为对整个中华民族子孙后代进行的文化教育,涉及了中华民族的情感、生活习俗、文化思想、审美情趣、人生信仰等经过漫长历史发展所沉淀下来的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心理特征的内容,这些内容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一脉相承的。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让学生在认识和体会中华文化过程中,要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建立起民族自豪感,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获得创造的智慧。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通过学习各种丰富知识而感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小学教育阶段是对孩子的启蒙时代,小学课堂教学时培养学生认识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乐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孩子们的人生添上本民族鲜明的色彩。
二、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 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小学阶段是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是学生对外部世界认知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学生对知识有着好奇的心理,能够较快地接受新的知识,并记忆深刻。这些无疑是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所在,小学各个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丰富而博大的传统文化内容。因此,我们就要利用这个发展规律。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同时也为他们理解和认识优秀的传统文化打下了烙印。传统文化的内容同样也能够培养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学习兴趣。
2. 符合教学规律
小学课堂教学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思想和精神、历史等内容的最佳地点。小学阶段正是孩子的思想启蒙阶段,他们还没有树立起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课堂教学可以用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来哺育学生,为学生的精神铸就鲜明的传统文化观念。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播地点,在课堂上,教师要在传统知识的过程中,延伸一下传统文化内容,开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意蕴,激起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课堂教学能够充分发挥挖掘教材知识中文化内涵的作用,把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情感渗入于教学之中,让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体会传统文化、认识世界、培养情感的过程。相反,如果学生在十三岁之前没有给他很好的文化教养,到了十五、六岁或十七、八岁,他就心思涣散,甚至于偏激,那时已到了他性情叛逆的时候,你再去管理已经来不及了。所以这样的问题要在小学、幼儿园里解决。
3. 培养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根据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生活中度过,且在学校生活中主要是课堂学习,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相互交流的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机会来使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民族精神、重视课堂教育对人性的陶冶作用,使道德素质得到提高。比如:《弟子规》《论语》《古诗文经典诵读》《四书五经》等,像这样的典籍,它在过去是被当作启蒙教材,它在开启孩子们的道德良知,在培养他们高尚情操方面应该说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它可以使孩子懂得一些最基本的做人道理。而如果你要提升你的眼界,你要提升你的道德,都必须靠这些永恒经典来启发自己。所以,我们小学课堂教学就必须要立足于传统、吸纳现代新知,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知识,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课堂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必要途径。
三、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1. 分析内容,确定目标
新课改的最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小学教学如何面对多元化的社会环境,让学生能够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如向创造性的发展,这必然要求教师要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分析传统文化内容中适合学生学习的思想,寻找传统文化内容与教学知识的契合点。教师必须打破陈旧的教学观念,重视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方向的价值。教师要将确立的教学目标落实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整理资料、探寻传统文化,提前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搜集自己喜爱的传统艺术、地方民俗等。例如,就拿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我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园地五的口语交际中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部分内容时,我提前布置学生,让学生自己搜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可以是上网或向祖父辈了解,将有关文字、图片或实物邀请家长帮助制作成幻灯片,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学生兴趣盎然,畅所欲言,收到的效果较理想。另外,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可以拓展将课堂教育搬出校园,带学生去当地博物馆、展览中心名人故居参观,如参观附近的康有为故居等,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现场教育,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2. 分阶段,渗透不同的文化内容
小学教育过程中,孩子处于不同的学龄阶段,他们对知识的认知水平、学习的能力、思维的方式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在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选取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教师要设计出符合学生当前学习内容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比如,低年级学生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对抽象知识理解水平不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注意初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多选取一些动画、历史故事展示给学生,对待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让学生了解一些历史发明、书法、古典音乐等知识,比如向学生讲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书法家有谁,各自写法各有何特色……以此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
3. 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知识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种不断推进的心理演变过程。对传统文化的期待是开启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金钥匙,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期待,可以驱使他们能够自主去了解传统文化并保持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堂之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期待,就要进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欲望。可以多利用电子设备,从传统的习俗、建筑和文艺等贴近生活的具体内容中选取图片、动画、影像等展示给学生,让孩子们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结合教材,教師也可以向学生讲述传统节日的由来,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引导学生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管怎样,教师都要做到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增加知识的新鲜感,吸引学生的注意。
总之,我们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必须义不容辞的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陈晓芸.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5,3
[2]刘姝君.浅议在中小学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J].基础教育参考,2008,12
[3]郑映群.在班队活动中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J].广东教育,2004,8
作者简介:
罗燕弟,广东省佛山市,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有为小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