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摘要:在初中阶段的教学实践中,《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师应该注重利用 《道德与法治》来综合培养学生在法律、公平、自我等方面的素养,科学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初中阶段;培养途径
在新课改全面深入的今天,中学教育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素养,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中学教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需要充分重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充分挖掘该课程体系中的核心素养内容,全面提升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性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
在初中教育阶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关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在新课改全面深入的今天,《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渠道。在现代教育理念下,社会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程度普遍提升,人们已经认知到《道德与法治》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之间的关联性。一方面,核心素养培育拓宽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度和广度。现代教育理念下,人们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认知逐步提升。学生只有具备了核心素养,才能够健康成长,科学成材。但一直以来《道德与法治》并没有得到人们充分的重视,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督促教师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中的核心内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拓宽该课程的教学深度,全面提升该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在核心素养培养的指引下,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挖掘课程中的有效资源,不断武装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科学培育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道德与法治》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指引方向。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核心素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在教学实践中,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核心素养如何量化等,仍然是一道难解的命题。基于此,教师通过优化《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既能够把握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和目的,同时也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中,科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优化的培养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 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中,受限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并不关注学生行为习惯、德育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而是将关注点放在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分数成了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在现代教育理念下,科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的角色,更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全面培养和突出学生的能力。一方面,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优化自身的专业能力,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突出自身的服务和引导能力。如教师自身德育水平、法律意识等必须有效强化,为学生树立科学良好的榜样,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随着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师应该积极更新自身的理论知识,紧密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全面优化学生的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突出学生的能力,以良好的教学条件、教学氛围来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身能力的机会,全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道德与法治》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如在“运用你的经验”阅读材料中,班主任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经验为班级建设出谋划策。
(二) 科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社会意识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思维创新、自主创新等,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一方面,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融洽的师生关系,科学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问题意识。面对课程中已知的内容,学生能否提出不同的见解,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融入生活化的知识,积极融入现实社会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正确认知自我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创新。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还应该激发学生的社会意识。《道德与法治》中的很多教学素材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建立课程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应该将课程深入浅出,以学生实际生活中接触的事物作为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社会关怀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服务社会”的课时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曹师傅的事迹,激发学生积极服务社会,利用自身价值为社会、为他人创造价值。
(三)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传统美德回归学生生活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仅仅依靠课堂知识的灌输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辅之以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自身的感受,优化自身的认知,从而让传统美德回归学生生活。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节假日来开展助人为乐、现身教育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比如在雷锋日活动中,教师将学生从课堂教学中脱离出来,积极走向社会,参加丰富多彩的纪念雷锋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到雷锋同志的伟大精神,并积极以雷锋同志为榜样,不断优化自身的行为举止,以实践行动来践行雷锋精神。勤劳付出,甘于奉献是雷锋精神的宝贵精神财富,教师通过灌输性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雷锋精神的可贵,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雷锋日活动中,在耳濡目染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也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将抽象的理论内容形象化。比如“粒粒皆辛苦”中珍惜粮食的美德,较少学生参与到农业劳作,所以他们感触不到。作为教师可以开展种菜等实践活动,唤醒学生内心的真善美。在二胎政策放开前,大部分初中生都来源于独生家庭,他们自小生活优渥,没有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艰辛,也无法体会到广大农民的辛劳。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农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动手栽培蒜苗、绿植等,讓他们切实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进而养成爱护粮食、珍惜粮食、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行,这对于优化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非常关键的。
(四) 引导学生模拟组织活动,鼓励学生研究当今问题
初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奠基者,是未来社会的参与者,《道德与法治》不应该脱离社会真实环境而进行独立性授课,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模拟组织各类活动,鼓励学生深刻研究当今问题。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将书本上所划分的重点理论,鼓励学生积极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全面提高分析判断以及解决眼前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法律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积极开展模拟法庭的活动,让学生自行分配法官、公诉人、原告、被告等不同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拓展法律知识,依托于《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依托于信息教育资源,真正模拟现实法庭的开庭、审理、辩论、宣判等诸多环节。通过这种类型的活动,既能够优化学生的法律意识,也能够达到宣传普法的教学目的,培养合格的遵纪守法的中学生。另一方面,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以以贴合课本内容的现实案例作为辩论的主题,开展别开生面的辩论活动。比如“城管撤走梯子,高空作业工人摔亡”是最近的社会热点,教师让学生分成支持或反对城管执法行为的两派,分别开展辩论。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道德水平,以便开展更加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同时,学生在辩论过程中,也能够切实分享自身的道德法律认知。
三、 总结
现代教育理念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充分依托于《道德与法治》的课程,通过教学理念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来科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艳玲.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10):131-132.
[2]李文桥.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探索——以社会责任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23):16-17.
[3]张崧.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中国德育,2017(15):66-68.
[4]徐翠鳳.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科普童话,2017(22):29.
[5]朱文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7(13):53.
[6]王有鹏.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02):104.
作者简介:
陈锋,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文公初级中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