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刍议校本课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4-05-09

摘要:如果说课程勾画了学校的教育“蓝图”,那么,校本课程则彰显着本校的教育特色。数学校本课程是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一个崭新阵地,它的形式新颖而又多样,它的内容源自课本又不拘于课本。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在深挖教材的同时还要革故鼎新,从而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数学教材内容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校本课程;数学教学

一、 开发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在多元化的数学校本活动中,笔者倡导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指课外的一些实践活动。比如说:调查实践活动、数学竞赛活动、数学园地活动等等。教师通过组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首先,就活动内容而言,应该组织教师深挖教材,以教材内容、教学进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为依据,并立足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生活经验,以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为参照,从而选出一些有趣的、有用的、生动的、富于变化的内容,开展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其次,就活动形式而言,组织教师积极地开发表演、操作、故事、游戏、调查等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形式,需要教师采用丰富的手段、多样的形式。在实施趣味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教师需要创设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活动情境。根据教材内容,通过语言、图片、实物、表演、照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从而使学生以满腔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得以锻炼,得以学到数学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与风采。与数学课本上的知识不同,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往往丰富有趣。它或是课本知识的别样表现;或是对教材知识的延伸。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乐起来。

二、 开发《趣味数学》校本课程

《趣味数学》遵循了“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原则,它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融入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學中,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根据小学高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数学教材,笔者开发出生动有趣的数学课程,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为容易地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为了更好地开发“趣味数学”,首先,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时,应该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并结合一些生动的故事、一些著名的人物、一些活泼的艺术形象等。其次,教师需要采用独自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验探究、调查研究等方法,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纵观小学生这一群体,笔者发现,小学生思考问题往往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偏低。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教学时运用《趣味数学》这一校本课程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开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来理解通分的过程。首先,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喜欢折千纸鹤吗?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简单的折纸游戏。”(课件展示:平均折出几等份、用直线画出自己想画的份数、画线部分占整张纸片的几分之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边折纸,一边思考,然后进行划分、涂抹颜色,最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通过有趣的折纸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来探索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仅使有趣的折纸活动代替枯燥乏味的讲授,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 巧用数学魔术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游戏,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平移”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变魔术的小游戏来进行教学,上课伊始,教师对学生说:“咱们今天玩个小游戏可以吗?”学生说:“可以。”教师开始表演魔术。首先,教师在黑板上四处移动长方形,让孩子们认真观察。突然,教师用一块黑色的画板遮挡住,教师依旧移动长方形,此时,教师对学生说:“你们猜一猜长方形在什么位置?”学生们便转动脑筋,认真地思考。有的学生说:“那个长方形在黑板的上边。”有的学生说:“这个长方形在黑板的下面。”大部分学生说:“不知道。”教师抓住学生的疑惑点,巧妙提问:“为什么你们猜不出来呢?”有的学生说:“被画板遮住了。”教师接着说:“你们说得对,因为画板遮住了,所以我们就看不到物体平移的方向,另外,也不知道平移的距离。”通过这样有趣的小游戏,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明白了平移的两个关键因素。

四、 结语

总之,为了顺应新课改的趋势,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在统一的国家课程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持续开发校本课程,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虽然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是艰难的,但又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闯过重重阴霾,必将迎来“数学教学”的灿烂阳光。

参考文献:

[1]市川博.综合学习地域教材的开发[J].教职研修,2015(7).

[2]朱碧珍.开发以西关文化为资源的校本课程初探[J].教育导刊,2014(1).

作者简介:

陈天翠,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