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文_周彪(湖南长沙)
唐太宗的“彀”
文_周彪(湖南长沙)
提到唐太宗李世民,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首先想到的是“贞观之治”。作为皇帝,在20多年的执政生涯中,能留下这么一段治国理政的华章,而且得到后世的公认,确实非常了不起。不过笔者对李世民最感兴趣的不是他创造的“贞观之治”。因为在他之前有过“文景之治”,之后也有“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无论前篇后篇,大抵离不了民富国强、天下太平之流,关键是这般盛世多是昙花一现,基本上属于“断章残篇”,让后人浩叹长嗟。
笔者认为,李世民留给后世最大的遗产之一是他的“彀”论,即《唐摭言》所载的“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之掌故。“彀”论虽未载入《资治通鉴》,但其见识颇合一代英主唐太宗的身份。然揽天下英才为我所用并非李世民的发明,从周秦到汉晋,历代统治者都通过“举”“荐”之道来选人用人,到隋文帝、炀帝父子时,正式实施了开科取士,即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但科举制度化、规范化应始自李世民,他的“彀论”即为佐证。将开科取士的政治目的、功利目标定位得这么清楚准确,李世民当是第一人,这也表明李世民的确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对于人才,之前的历代统治者偏重于“选而用”,为皇家补充干部,随意性大;李世民则偏重于“羁而用”,为皇家储备干部,目的性强。用考试的方式将天下的读书人收罗到李家麾下,纳入到皇家体制之中,李世民可谓一石数鸟。隋末烽烟四起,遍地英豪争逐鹿,对读书人的能量与作用,李世民心中有数,如何将他们体面地网罗起来,科举考试不能不说是一个消除社会潜在不稳定因素的高超手段。
李世民凭借玄武门之变,以屠兄戮弟的血腥手段夺得至尊宝座,再怎么说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把那些潜在的司马迁们笼络到身边,出有车、食有鱼,以至于史书上他那惨死的一兄一弟多以猥琐面目呈现,不能不说李世民的“善后”功夫做到了家。但如果李世民如隋炀帝一般十多年就把大好江山弄得千疮百孔、遍地狼烟,自己也不得善终,谁还会替他隐恶扬善?想必只会是身后恶名滚滚来。说到底,还是他的“彀”做得好,把那些能说的、会写的、有思想的读书人纳入他的“笼子”里了。
将李世民的“彀”进一步完善的是武则天,当上女皇后的第二年,她始创了武举考试,给那些擅长舞拳弄脚、有点功夫的人开辟了一条进入皇家体制的通道。武则天毕竟当过李世民的生活秘书,耳濡目染,识见不凡。太宗给有智有谋之人编了个大笼子,女皇则给有力有勇之人安上了一个大枷锁,以此实现了“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梦想。如果太宗和女皇的后代能按“既定方针”办,李唐天下估计能传之万世了。遗憾的是人亡彀异,越往后走,“彀”中收罗的英才日见稀少。简直是“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到“屡试不第”的士子黄巢一声呐喊,英才云集,李唐王朝近三百年的大厦土崩瓦解,公卿巨室亦被“碾为齑粉”。
唐太宗和武则天精心打造的“彀”终究无法兜住天下英才,一姓天下量才选才取才的标准缺乏恒定性、持续性,其必然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真正的英才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加之皇家能提供的“板凳”总是有限的,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机制,必然堵塞底层英才上升的通道,川壅必溃成了皇家体制的掘墓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大唐玩完大宋随之,大明大清步其后尘,除了“演员”有别,过程与结局高度雷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