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晋文公以信图强

时间:2024-04-24

文_刘博文(陕西咸阳)

晋文公以信图强

文_刘博文(陕西咸阳)

晋文公名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43岁的时候,由于晋国内乱逃到秦国,先后又在翟、齐、郑、楚等国流亡长达19年。长期逃亡使他备尝艰辛,阅尽了人间冷暖,更使他对社会、对民情有了深刻的体验。在这诸多的体验中,他悟出了一条真理,这就是“欲成大事,必取信于民,取信于天”。这一思想在“春秋无义战”的时期确实是具有前瞻性的。

由于晋国长期内乱,百业凋零,饥荒遍地,民不聊生。晋文公十分焦虑,就向谋士箕郑请教。箕郑只回答了一个字“信”。晋文公问:“怎样才能做到‘信’呢?”箕郑解释道:“做国君的要从心里认识到‘信’的重要性,要在尊卑名分上讲信用,在发出政令上讲信用,在处理事情上说到做到。”晋文公又问:“讲了信用又会怎样呢?”箕郑回答:“当国君从内心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那么善恶就不会混淆了;在尊卑名分上讲信用,每个人就会各安其所,忠于职守;发号施令的讲信用,那就会事半功倍;处理事情讲信用,老百姓就会安心干好自己的事情。总之,老百姓都知道国君讲信用,咱晋国就会万众一心,什么事情都不怕了。晋文公认为箕郑讲得有道理,就封他为新上君长官。更为重要的是,晋文公以信治国理政,使晋国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人人安居乐业,很快强大起来。

春秋时期,周天王是名义上的天下之主,大小诸侯国少说也有上百个,有的势力很强大,甚至公开与周天王分庭抗礼。但是晋文公为了自己的霸业,十分精明地打着尊王的旗号。当时的周襄王贵为天子,其夫人狄隗与其弟私通,周襄王一气之下把她给废了。没想到因为狄隗是小小的狄国的人,于是狄国人兴师问罪,吓得周襄王逃到郑国去避难。按道理这个时候各个诸侯国都应该来援助周襄王。可是那么多的诸侯国竟然都只在一旁看热闹。只有晋文公信守诸侯必须听令天子的章法,带兵把狄人赶走,迎周襄王回到京城。这一举在天下博得了一个“尊王攘夷”的美名,为他称霸赢得了舆论上的先机。

我们常说“春秋无义战”,就是说那时候的任何一场战争都没有正义可言,晋文公也不例外。但晋文公的超常之处就是能够在“不义”的征战中十分重视取信于民。一次,晋文公出兵去攻打一个小小的原国,本以为带三天的口粮就可以了。结果三天没有攻下来,晋文公就命令撤兵。密探报告说:“原国最多只能支撑一两天了,咱们撤兵太可惜!”晋文公思考了一下,说:“我说过出征三天,现在三天已到,就应回师。如果再打下去,虽然可以征服原国,但我却失去信义。信义存,才能号召百姓,信义亡我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基础。”于是他果断地下令撤了兵。没有想到当晋兵刚刚撤走,原国认为晋文公讲信誉,将来可以依靠,就前来投降了。

晋文公以信为尚,最典型的表现是在城濮晋楚之战中。这是春秋时期一场大战,也是晋文公最终确立霸主地位的一场战争。本来楚国当年在晋文公落魄流亡楚国的时候有恩于他,一次楚成王在和他席宴时,那时的晋文公千恩万谢地说:“大王呀!您对我这么好,将来我如果当上晋国的国君,一定要好好报答您!”楚成王追问道:“你打算怎么报答我呢?”晋文公想了想,说:“金钱美女您不稀罕,万一咱两国交兵,我愿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若是这样还得不到大王您的谅解,那我们就只好刀箭较量了。”楚成王听了,不禁哈哈大笑,连说:“坦率坦率,一言为定。”可没有想到,当时的谈笑在城濮之战中竟成了真事。

城濮之战时楚成王让一个十分自负高傲的将军子玉担任总指挥。这个人根本没有把晋文公放在眼里,把晋军的“退避三舍”当成自家的胜利而穷追不舍。其实此时的晋军也不理解其中的奥秘,心中不但窝火,更是憋着劲。晋文公看到这些,立即叫人解释原委:“过去我答应楚晋真的交战时,晋军要‘退避三舍’,今天是实现诺言的时候。如果我们三退到九十里的城濮,楚军还不停止进攻,那么这是非曲直也就清楚了,我军再战也不迟。”果然晋军退到了城濮,楚军仍然不肯罢休。这时候晋军早已义愤填膺,所以晋文公一声令下,晋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把楚军打得一败涂地,霸主的地位因此而确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