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朱镕基人情世界的冷与热(下)——本刊专访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谢孝明博士

时间:2024-04-24

执行_ 本刊记者 汪太理(发自贵州贵阳)

朱镕基人情世界的冷与热(下)
——本刊专访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谢孝明博士

执行_ 本刊记者 汪太理(发自贵州贵阳)

对莘莘学子充满关切和期盼

年6月6日,朱镕基到清华大学正式宣布辞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职务。在这次告别会上,朱镕基的言行表现了他对莘莘学子充满了关切和期盼。在告别会的开始,他就以一贯的坦诚直言道:“今天,我来到清华,心情非常激动,在美国白宫的南草坪上也没有这么激动过。我不怕外国人,但是来到这里,心里还是有点怕……毕竟后生可畏啊。”一句“后生可畏”使朱镕基谦逊的胸怀和对莘莘学子的喜爱表露无遗。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需才孔亟,朱镕基求才若渴,对清华学子更是殷殷期待,希望他们早日成才,报效国家。他说:“我们现在在经济实力,特别是外汇实力上有很大提高。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现在不是我们利用外资,而是外国人在利用我们的外汇

记:很多人都知道朱镕基毕业于清华大学,也知道他多年兼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可以说对母校一往情深。

谢:1947年,朱镕基以湖南籍学生中的最高分数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攻读电机制造专业。清华大学的四年,是朱镕基人生的重要节点。1984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挂牌,时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朱镕基,受当时清华大学刘达校长的邀请,出任经管学院院长。之后,朱镕基的职务一升再升,公务也越来越繁忙。但他却始终没有辞去经管学院院长这一职务。这或许是因为,作为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的总理,他比别人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最缺少的是管理人才。出任经管学院院长17后的2001啊。我们现在主要的工作不是引进外资,当然不是说不要外资了,而是引进人才、管理、知识。当然我希望引进人才只是一个过渡,我希望在座的各位赶快成长起来,肩负建设我们国家的重任。”除勉励学子们努力学习外,朱镕基本着他所理解的“追求完美”的清华精神,他更希望清华学子做一个有骨气、有着高尚人格的中国人。他说:“做人要做有骨气的中国人;治学要扎实、严谨,绝不沽名钓誉,更不要说剽窃他人的成果,根本不屑这种行为;做事要扎扎实实,真正地为人民。一个人不可能没有缺点,但要力求自己做到廉洁公正,不要留骂名。”

对家人亲属严厉而别有温情

记: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儒家提倡治国平天下者,必先修身齐家。修身齐家并非易事,很多官员往往在齐家上出了问题,不少贪官往往纵容家人,溺爱子女。因此,腐败夫妻档、腐败兄弟连、腐败全家上的事例常见于媒体。朱镕基在齐家方面与他们形成鲜明的对照,请您谈谈朱镕基是如何齐家的。

谢:朱镕基治国理政有其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一面,也有对人民群众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同样,他治家也有这样的特点,他对家人亲属既严厉而又别有温情。

朱镕基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的夫人劳安,湖南长沙人,1929年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是朱镕基在湖南省立一中和清华大学的校友。在数十年的风雨岁月里,朱镕基的这位结发妻子与他相知相爱,相濡以沫,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始终不离不弃。她是朱镕基坚强的精神支柱和巩固的“后院”。劳安夫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性,曾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副董事长,精通英文、俄文、法文,拥有高级工程师职称,在家中则是贤妻良母。劳安夫人平时很低调,极少在公众场合与朱镕基一起露面,只有在朱镕基卸任前的出国访问活动中,她以总理夫人身份露面时,人们才会较多地见到她总是面带微笑默默地伴在夫君一侧。

朱镕基也以这样的妻子为荣,他曾经在公开场合说过他的妻子,“她很可爱呀。”这一评价,朴实深情而充满温馨。即使如此,朱镕基在夫人面前也是公私分明,哪怕在别人看来是很合乎常情的小事。有一件事情足以说明这种情况。朱镕基在上海主政时,他的外甥女每天由劳安夫人踏自行车接送上下幼儿园。某日早晨,突降暴雨,劳安夫人依旧准备骑车送孩子。警卫见此情形,出于安全考虑,用公车将孩子送去幼儿园。此事被朱镕基知道后,立即要求警卫向市委行政处结清了汽油费。

记: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舐犊情深,这是人情之常。但有人护犊犯罪,反而祸及子孙。朱镕基是如何教育和要求子女的?

朱镕基出席清华大学校庆

谢:朱镕基夫妇育有一双儿女,女儿叫朱燕来,儿子叫朱云来。朱燕来,1954年生,本科和硕士都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读的,之后赴加拿大深造,获得萨斯喀彻温省雷吉那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曾在加拿大皇家银行和蒙特利尔银行从事证券工作,1997年加入中国银行。2013年4月,朱燕来出任中银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朱燕来在香港任职,身边极少有人知道她是朱镕基的女儿。朱燕来的另一个身份是全国政协委员,从2011年开始,她每年都参加全国两会。

以当今经济社会的标准衡量,朱燕来、朱云来姐弟在各自的事业上无疑都是成功的,而且他们的成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取得的,这在常人看来也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但朱家姐弟平日谨言慎行,处事低调。这固然因为姐弟二人的修养,但与父亲朱镕基一贯严格的教育和要求是分不开的。朱镕基对子女的严格是有名的。1998年朱镕基出任总理后,曾经特意把儿女召集起来作出训示。大意是说,父亲如今当了总理,对你们来说不知是福是祸,你们要好自为之。他的话语,不仅对国家充满忧患,对家庭和孩子一样充满忧患。这些故事是非常感人和教育人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朱镕基对子女堪称严父,然而,严父也有其柔肠,对于朱镕基而言,严与慈划分的底线,全在公私义利的准绳之间。

记: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家风家训对家族家庭的影响。众所周知,曾国藩、梁启超家族都有良好的家风,所以至今人才辈出。您对长沙朱氏家族也颇有研究,请介绍朱氏家风的有关情况。

谢:中国社会具有家族传统,奉行的是儒家亲亲以及人的教义和原则。中国的人情社会关系最初也是从家族开始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即使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依然是中国人普遍、惯常的心理诉求。如果一个家族出现了一个位高权重的大人物,那么这种诉求就更会在家族成员缺少理性的想象中放大,甚至膨胀。而当下的不正之风,也的确给这种诉求提供了诸多活生生的事例。但是,朱镕基却打破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常规,他对他的家族没有打开升官发财的方便之门。

朱镕基出自湖南长沙的一个世家大族,这个世家大族的远祖还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但是,朱镕基自幼命运多舛,在他出生前,父亲就已去世,9岁时母亲也去世了。所幸,朱镕基生活在有着忠厚孝友家风的门第。他先后由三伯父朱宽浚、五伯父朱学方照顾。家族长辈对他有教养之恩,族中兄弟对他也有扶持之义。这一切,朱镕基当然不会忘怀,因为朱镕基不是冷血,他有情有义,比常人更有血性。否则,在他69岁正式就任国务院总理,面对全国人民的重托和防范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艰巨任务时,也说不出“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的豪言壮语来。但是,朱镕基之所以卓尔不群,不同流俗,更在于他的深明大义,胸怀大爱,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总而言之,他是国家总理,而不是家族总理。

朱镕基在美国的一个堂哥朱镕坚编纂一本《本堂族谱》,仅从这本《本堂族谱》上,就可以查阅到朱镕基的伯父有5位,镕字辈的堂哥们多达16位,随着子孙繁衍,散叶开枝,朱氏家族在今天仍称得上是一个大家族。朱镕基当然是这个家族中最杰出、最值得自豪的人物了。但是,在朱氏家族中也同样流行着朱镕基一句名言:“各家亲戚,莫找我开后门。”这是朱镕基一次到长沙后,把同自己平辈的亲戚都召集起来见面时说的第一句话。

朱镕基当国家经委副主任时,三伯父朱宽浚的儿子、堂兄朱经冶去北京看望他,两人在谈话中订下了君子协定:只要朱经冶知道有人要找朱镕基办事,或是托朱经冶转达,朱经冶一律帮助挡驾。后来朱镕基调任上海,两人在上海见面,朱经冶对朱镕基说:“我不去看你,惊吵你,也不找你麻烦,别人包括我自己的儿女,也不让他们去找你。”在担任上海市长时,朱镕基还当着朱经冶夫妇的面,对时任上海纺织局党委副书记的侄子朱匡宇说:“我在上海一天,你就不要想升官。”朱镕基说到做到,在上海任职的四年时间里,朱匡宇没有挪过位置,也没有动过职务。经朱匡宇一手提拔的一些下属都到市里当领导了,朱匡宇还坚守在原来的部门。朱匡宇从一个纺织机械厂的一般工人,靠自己的能力直到成为局领导,与朱镕基一点关系都没有。朱镕基在北京当总理,除了工作,朱匡宇从没有找过朱镕基,甚至有人怀疑朱匡宇是否真的是朱镕基的侄子。

朱镕基担任国家经委副主任时,他的另一位堂兄朱天池曾经找过他办事。那是1986年夏天,邵阳市水泥厂为争取一个扩建工程,派朱天池等几名干部去北京“跑部”。到北京后,朱天池辗转找到了朱镕基。这是他们兄弟离别47年后近半个世纪的再一次见面。朱天池将此行的目的告知朱镕基。当时湖南省上报的水泥厂扩建项目有两个:邵阳市水泥厂要和省内另外一家企业一起竞争唯一的指标。朱天池希望朱镕基能够帮忙打打招呼,却遭到了朱镕基的直接拒绝。他说:“这么大的事情,一定要有关部门经过认真论证后慎重作出决定,哪家合适上哪家,要严格按科学程序办理。”后来,经过公开评比,邵阳市水泥厂胜出,扩建工程得以立项。朱镕基得知后非常高兴:“凭实力说话,人家才会信嘛!”再后来,为市水泥厂扩建工程的其他事项,朱天池又专门赴北京找过朱镕基一次。这一次朱镕基态度更加明确:“云哥,你来做客我很欢迎,但以后不要为地方上的事情找我,要通过正规的渠道办理。”朱天池临走前,朱镕基还特地叮嘱他:“我们家的兄弟姊妹很多,他们来求我帮忙,我不帮不好,可有些事情一帮又丧失了原则。请你跟亲戚朋友们讲一下,体谅一下我的难处。”

朱天池说,家族里没有谁沾过朱镕基的光,他退休前曾经是邵阳市水泥厂高级统计师,家里非常普通,唯一显眼的是一台液晶电视机,这是孙子结婚时购置的。现在一家四代同堂,住在一套远离市区的公寓楼里。在20世纪90年代的国有企业大刀阔斧改革中,水泥厂被改制收购,朱天池现在每个月有千余元的收入,家族里还有好几位镕字辈亲人都先后下岗、失业。

记:朱镕基如此秉心为国,一心为公,不为家族谋私利,广大人民群众看在眼里,敬在心里。

谢:是的。朱氏家族的人员没有从朱镕基那里得到一点额外的好处,但他们和朱镕基一样,都赢得了世人对他们家族的尊重和敬意。

朱镕基强调“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要想作出一些成绩,都要跳出人情网,站在国家利益的立场上,依法办事,这样国家才有希望。”朱镕基常用“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求我能,而求我公”的古训鞭策自己,从来不搞特权。他外出考察轻车简从,常常与随行人员一起吃自助餐,自己拿盘子去盛饭菜。他为自己“约法三章”:不题词、不剪彩、不批条子。数年中极少破例。当今中国,在某些人的眼里是一个讲求人情,依靠人脉的社会,朱镕基的“铁面无私”“六亲不认”虽然不是异数,但确实也是少见,将他称之为中国官场的良心和脊梁是不为过的。

朱镕基的人格魅力、重大贡献和领导智慧,不仅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爱戴,在国际社会也享有崇高声誉。其中根本的原因,仍在于他对国家民族的忠诚热爱以及深沉的忧患意识。另一方面,朱镕基应对人情社会,他的人情世界冷与热的两面,也给世人诸多良性的启示和借鉴。因为,他的“铁面无私”“六亲不认”不仅维护了国家民族的最高利益,为自己和家族赢得了清誉和声望,同时也保护和保全了自己和妻子儿女以及他的家族亲朋。这是那些盲人骑瞎马、利令智昏之徒所无法看到、无法做到的。试看那些讲圈子、混团伙、拉人脉、结网络、留后路,将人情潜规则最大化,将个人私利、山头利益、小集团利益凌驾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上的徐才厚、周永康、令计划、苏荣辈的覆灭,我们就知道,朱镕基的“铁面无私”“六亲不认”,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已不仅仅只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做人做事必须坚持的原则,更是一种值得学习借鉴的、做人做事的无尚智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