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素养立意的高中语文阅读新课型的教学实践

时间:2024-05-09

摘 要:以《哦,香雪》的授课为例,探究素养立意下高中语文阅读新课型的研究与实践,即以语文学习活动为支撑,构建“内容+方法=活动思路”的整体框架,依托评点法贯串课堂,在课堂淤塞处或文本精妙处或拓展迁移处创设情境场,切实调动学生参与和探究,在学习文本内容的过程中,不断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

关键词:学习活动;评点法;情境活动;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学习和受教育过程中形成或培养起来的内在品质”,指向“学习学科内容的最终目的”。可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内隐而无法单一量化的,“思维、态度、素养、创造力、鉴赏力等不确定性指标难以直观地呈现出来”,必须“借助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显现、发展、提升”。这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力避单一地传授与测评知识内容体系、忽略素养达成目标。

基于此,本文以诗化小说《哦,香雪》的一课时教学为例,探究立足于言语文字本身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教学,从具体操作层面阐释高中语文阅读新课型(精读课)的基本模式与教学实践,以期构建由目标、内容、情境、方法等组成的任务群学习形态,打造体现综合性素养教育的生态课堂。

一、 高中语文阅读新课型的基本模式

2017年,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强调语言积累与语言构建的实践性,更加关注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

因此,我们依托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尝试以语文学习活动为支撑,概括形成“内容+方法=活动思路”为整体框架的高中语文新课型,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自主构建知识、自主习得体悟。具体说来,即根据信息的特点设计学习方法模块,将课堂内容镶嵌在方法模块中,以活动为纲,力争在课堂教学环节实现模块自由组合,构建由嵌入不同内容的方法模块排列组合而成的课堂结构,在达成学科素养目标的同时,借助学习过程与学习形式,渗透、整合完成社会素养目标,即同一时空完成二类课程目标,实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不分彼此的自本课堂。

就阅读新课型而言,可分为精读课、泛读课等类别,其基本模式可概括为:自主学习+以学定教+合作探究+分层递进。授课起点始于学生的自主质疑,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模式的构建,引导学生将思考形成一种习惯,在质疑问难中彼此激发,通过合作与探究纠偏思维,拉高思维层次,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将评点法贯穿于教学始终,在篇章教学中微观聚焦评点法,借泛读作品渗透评点法,借助评点法培养良好习惯,丰富语言的积累,引导学生深度浸润于语言文字本身,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实现多方面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在课堂淤塞处或文本精妙处或拓展迁移处,创设鲜活的情境场,以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大实践活动统领情境活动,调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自主进行研学探讨,通过亲身体验,培养活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思路可用下图解释:

二、 高中语文阅读新课型的实践探索

因版面所限,以下,仅以精读篇目《哦,香雪》为例探讨高中语文阅读新课型(精读课)的操作流程。

【教材分析】

本篇小说是当代著名作家铁凝的成名作,全文近八千字,抒写青春成长,充满诗意,富有美感,能够引发高中生相似的心理体验和情感体验。通过教学本文,构建长文短教的新模式,探索一条精准选点、高效授课的教学路径,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在收获成长经验的同时,也收获一种鉴赏小说的方法。

【学习目标】

1. 整体把握文意,梳理与整合信息,提出有效问题。

2. 品味语言,感受人性之美,掌握小说塑造人物的一般方法。

3. 理解小说人情美的主题,体会淳朴的人文精神。

【学习重难点及应对策略】

1. 学习重难点:品味人物的人性美,进而理解小说人情美的主题。

2. 活动策略:以评点法贯串始终,深度浸润于语段语篇,通过分享阅读体验,厘清感受→赏析语言点,明确角度→分角色朗读,入境体验→再造想象,深入把握→入情诵读,审美鉴赏等五个层次的学习活动整体架构课堂主环节,将思维逐层导向深入,借助这种梯级化賞析活动,形成对人性之美的理解与鉴赏,并在文本难解之处创设真实情境,触发学生深入体验、深度思考。最后,顺势而为,运用课堂习得,合作探究,升华体悟,迁移过渡到对小说人情美主题的把握上来。

3. 对话策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自主——互助——展示)。

【课堂实施路径探究】

1. 课前准备:学生通过学习任务单的指令任务,完成课前自主学习(扫清字词障碍、自主概括故事情节;组内质疑、解疑,整合、提交组内无法解答的阅读困惑)。

2. 导入新课:播放林志颖歌曲《十七岁的雨季》创设情境,并借由歌词“十七岁,有欢愉,有哭泣,成长已慢慢接近”以及高中生的成长经历引入香雪的成长故事。

3. 整体感知:交流阅读初感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4. 把握人物形象:多媒体大屏幕出示各小组提交的阅读困惑,锁定大家共同存疑的“人物”这一角度展作为课堂探究的起点。继而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关注人物变化,探寻人物精神成长,感受人性之美:

①圈画、评点香雪得到铅笔盒之前的具体描写,交流、分享这些描写体现了香雪怎样的特点。(学习活动:语用分析、分角色朗读、再造想象)

②圈画、评点香雪得到铅笔盒之后的景物描写,从语用和情感表达两方面赏析、诵读。(学习活动:语用分析、诵读体验〈情景交融部分的诗意描写,课堂播放与情境相契合的钢琴曲,学生入情入境朗诵体验〉)

(2)小说中“从不骗人的纯美姑娘香雪,得到铅笔盒后决定骗娘”的细节描写较难理解,是解读香雪人性之美的关键,此处引入情境活动:“此刻,假如你就是拿鸡蛋换得铅笔盒的香雪,回到家面对辛苦攒下40个鸡蛋的娘,你会如何想、如何说?”学生角色代入、分组讨论、班级交流,身临其境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把握铅笔盒的象征意义,理解香雪對知识与文明的渴望,丰富对人性美的认知。

5. 解读主题:多媒体大屏幕再次展示课前各组提出的阅读困惑,首尾圆合。学生借助课上鉴赏与把握人物的方法,小组内自行释疑并于班级交流分享,自主领悟小说“人情美”的诗意主题,老师只在必要之处加以启发与提升。(比如,课堂起始环节屏幕展示的主要阅读困惑指向主要人物香雪,教师可于课堂尾声时启发学生关注阅读困惑中对次要人物〈凤娇、女大学生、乘客……〉的理解,自然而然引发学生对那个时代淳朴群像的感知与体验,进而悟读、体会小说人情美的时代主题)。

6. 课堂小结:回归文本的德育价值,跨越时代隔膜,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回望本文这个关于成长的动人故事,希望当下的每一个和香雪一样的同龄少年都能守望初心,为各自的成长和改变而努力坚持。

7. 课后作业:(必做)小说中的纯美世界令人向往,但它恰恰是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的,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声中,这种纯朴迷人的美还能保留多久呢?请写一篇600字的文章阐明自己的看法;(选做)同属真善美的典范之作,比较分析《哦,香雪》与《荷花淀》的异同,写出不少于300字的书面报告。

【试教反思】

本堂课的授课起点来自学生疑惑,学生参与意识强,课堂氛围热烈;基于学生阅读疑惑而来的课堂切入点,更加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认知主体作用;通过关注人物的变化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教学主线落点清晰,有较强的思维张力;依托评点法的梯级化语言赏析活动,使学生以语用的意识学习语文,符合言语学习的一般规律;在小说难解之处适时引入情境活动,容易引发学生共鸣,学生通过仿真情境中的再造想象与语言转换,拉近了与文学作品的距离,有助于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在丰富语言建构实践性的同时,提升了自学能力与思维品质;课堂尾声,再次展示学生的课前阅读疑惑,学生带着当堂课的学习收获合作探究、自主体悟小说人情美的主题,既呼应了课堂起点,首尾圆合,又使认知水平实现了螺旋式上升。另外,跨媒介使用的歌曲导入、诵读配乐等内容,与本文诗情画意的写作风格相得益彰,强化了小说的审美情境,带给学生以美的体验,让诗意的语文课更灵动。

总之,素养立意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以文本为纲,不求知识的系统与完备,但是,需要借助文本与知识这一载体,探寻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路径与方式。因此,基于素养立意的高中语文阅读课堂必须打破传统课型“教课文、教教材”等以语文知识内容为明线、语文学习方法为暗线的组织形式,形成以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思维为明线,以语文内容、知识为暗线的结构模式。阅读教学中,借助新课型的研究,将方法模块与内容模块嵌入课堂,通过评点法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体验与思考表达落到实处,在教学难点处或升华处借生动真实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我们期待在教授语文课程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形成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兴才.任务群学习测评设计的重要原则[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1-2.

[2]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隋有瑜,山东省青岛市,山东省青岛第三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