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摘 要: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课堂评价用语逐渐引起各界的关注并受到高度重视。使用富有艺术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改善师生关系。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对教师有强烈的信服感,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教师的评价语言很有可能对其产生一生的影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并未充分意识到课堂评价用语对学生的重要性,使用了不恰当的评价用语,导致课堂评价没有发挥出最重要最根本的促进功效。笔者对小学课堂评价用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同时根据评价原则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意见,以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教师;课堂评价用语;影响因素;遵循原则;优化措施
一、 小学教师课堂评价用语现状
教师的教学评价用语是师生之间进行心灵对话的媒介,教师用评价语言带给学生鼓励,使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向未来起航。埃里克森也提到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勤奋感对自卑感的矛盾中,此时便需要成人对他们进行鼓励和引导,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没有解决好,很可能会是其以后学业颓废的重要原因。所以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教师的评价语言对儿童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相当大的影响。由于课堂评价用语至关重要,笔者对当前小学教师所使用的课堂评价用语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以下问题。
(一) 教学评价内容不全面,导致课堂评价用语片面。在当前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社会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小学也不例外。因此,在小学也出现了“重视知识轻视能力”和“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现象。一旦小学生升入重点中学的比例较小,社会便会质疑学校的办学能力,家长会质疑教师的教学能力。小学教师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只能对小学生加重智力教育的比例,于是便产生了只重视一二维度教学目标的结果。因此,学业成绩评价几乎成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全部内容,课堂上教师的评价用语也句句都离不开成绩。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率和旧的传统的智育为先的观念导致教师教学评价内容片面,教学评价用语片面,最终导致教学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 教学评价用语缺乏艺术性,不能打动学生心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进行表达的,利用语言的人文性打动学生的心灵并在学生心里留下一抹动人的痕迹。有人说教师语言不是甜甜的蜜,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说明教师评语对学生的影响之大,因此教师需要运用语言的魅力,充分发挥评价用语的正能量去引导学生感受生命带来的乐趣。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单一乏味,反而是学生们的表达精彩纷呈。这一巨大反差不仅体现了教师语言功力的不足,还显示了教师文化底蕴的肤浅。当学生从心里认为自己没有得到教师的肯定时,便会降低在课堂上的积极性,逐渐变得不自信。这种单一的评价术语不仅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过于随意的评价会让学生认为老师是在敷衍自己。
(三) 课堂评价用语不具针对性,学生无法获得共鸣。教学评价用语具有针对性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生不明白教师评价的目的和意义,那么评价就失去了本身的价值。因此,教师的评价应针对具体人的具体事物,让学生从心底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肯定和尊重。
(四) 课堂评价用语过于形式化,并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的课堂上,教师喜欢让同学们用一股整齐划一的掌声来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无论对学生的评价是表扬还是鼓励,这种形式化的掌声已经代替了教师的语言评价。掌声是评价的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因为没有语言的评价是苍白无力的,这种形式化的掌声在表面上给课堂添加了浓烈的气氛,而实际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鼓励和表扬作用。
二、 小学教师课堂评价用语影响因素
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客观必然性,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出现这些问题也不例外,对以上现象进行分析和反思,笔者发现小学课堂评价用語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 教师职业容易滋生惰性。当今社会,教师职业受到高度关注,很多人认为教师行业是一个手捧“铁饭碗”的行业。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是朝九晚五,拥有国家法定节假日和长达三个月的寒暑假等。这种安逸、稳定的生存状态,容易让工作已久的教师产生惰性。在工作数年之后,有的教师便认为自己所教的科目早已是轻车熟路,用不着再去创新了,于是教师与时俱进的意识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殆尽。因此,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用语不具备艺术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二) 教师工作任务的繁杂。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不仅表现在劳动对象和劳动过程上,而且还具有强烈的“角色冲突”。教师要面对繁多的教学任务和来自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的压力,但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教师也不例外。一旦负担过重,教师就会忙于应付各种任务,当教师的教学状态长期处于应付状态时,便不会再有激情和精力去思考和创新。不再创新的突出表现就是课堂评价用语的枯燥贫乏。
(三) 教师职业素养的缺乏。教师的职业素养体现人格魅力。基于语言言语行为理论,刘娜探讨了教师言语行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了途径。教师所具备的职业素养有四点,而与本文相关的素养主要是宽厚的文化素养和专门的教育素养。但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已经掌握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但由于缺乏相关的语言学知识,导致教师心中所想与表达出口的评价用语之间产生一条“代沟”。
(四) 小学生课堂表现的出人意料。由于小学生处于一个爱动的时期,所以小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做出出人意料的表现,让教师毫无准备,尤其是新入职的年轻教师,他们经验不足,缺乏教育机智,面对这些突发情况往往更是措手不及,于是此时教师往往难以做出准确而有艺术性的评价。
(五) 教师对课堂评价用语的不重视。很多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里的老教师,他们有着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却不能推陈出新,依然用老旧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仍然认为学生学到知识才是最终目的,这种旧的传统观念导致教师忽视课堂教学评价用语。
三、 小学教师课堂评价用语应遵循的原则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原则,以便用更准确的语言评价学生。
(一) 客观性原则。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去猜测,也不能夹杂个人情感,防止发生评价不符合实际的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克服心理上对某些孩子的偏爱,尽全力做到公平公正。为了增强教师评价的客观性,我们可以设计出适合小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量表,根据量表的规则,灵活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评估,并以客观公正的语言进行评价。所以,客观性原则是教学评价用语应遵循的基础性原则。
(二) 发展性原则。评价应侧重于学生个人发展和进步,而不是不同学生之间的比较;评价应侧重于教师自身的教学改进和能力的提高。评价的最基本作用是运用它来识别、改进和加强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这就是评价的反馈功能,通过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使教学朝着更加完美的方向发展。所以,发展性原则是教师评价用语应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则。
(三) 指导性原则。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提到,教师的评价应该指出学生错在哪里和好在何处,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对与错的结论上。所以,评价不只是要针对具体的事件,而且要与教学意图相结合。所以教师的评价应该在指出学生的优点与缺点的基础上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设性要求,使学生扬长补短,在教师的评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所以,指导性原则是教学评价用语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四) 计划性原则。教学评估必须与教学工作的计划紧密结合与协调,科学地控制各教学评价的次数及总量并对其做出合理的安排,一定要避免评价过多或太过集中,使学生和教师负担过重。不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后,评价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过多则会导致学生和教师感到疲乏厌倦,过少则会导致教师和学生不能对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成果得到及时的反馈。所以计划性原则是教学评价用语的一条保障性原则。
四、 小学教师课堂评价用语优化措施
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但教师是评价的实施主体,所以笔者根据教学评价的原则,从教师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一) 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国家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培养的内容不只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等必备技能,同时应该包括教师日常教学用语技能。学校应定期开展培训讲座来对教师进行相关素养的培养,教育主管部门应定期检查学校教师培训的结果。
(二) 教师评价需发自内心,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真正的教育不只是言传身教,而是一种心连心的关系。教师评价用语不仅是传递教师想法的工具,更是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教师衷心的评价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得到了重视,便愿意与教师进行心灵的对话。学生感受到外界对自己的期望时,便会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每一个任务以得到认可,学习动机因此得到加强,师生关系因此得到改善。
(三) 教师评价用语需体现艺术性,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教师评价用语的艺术性不仅仅是指评价的准确性,客观性,发展性,指导性,计划性,针对性和创造性等。我们要做到评价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课堂评价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使学生学会胜不骄败不馁。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用语极有可能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学评价用语的艺术性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积极评价和消极评价结合使用,语言式评价和非语言式评价交叉使用,用多种方式并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等等措施也能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用语。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五、 结语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都源于教育者对于学生无比热爱的心灵。教师课堂评价用语与艺术相结合,并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构造一个美好的世界,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端正的態度。所以教师在关键时刻的激励语言,能让学生增加战胜自己的勇气,并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惧艰难勇往直前。所以教师的评价语言至关重要,尽管没有统一的各类评价指标,但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需要时时注意评价用语是否使用恰当,是否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去感染学生,以达到评价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N].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1:6-8.
[2]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EB/OL].(1998-12-24)[2018-03-11].
[3]刘娜.教师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J].教育评论,2009(4):66-68.
作者简介:
陈星星,四川省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