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化抗战在邵阳

时间:2024-04-24

文_陈扬桂

文化抗战在邵阳

文_陈扬桂

1937年7月7日,日寇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其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特别是长沙“文夕大火”以后,邵阳一度成为湖南省,乃至中国南方进步文化人的大本营。因为认识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大批邵阳志士与外地流入的爱国青年一道,积极奔走呼号,在邵阳大地开展文化抗战活动。

办报开展抗战宣传

1938年2月,邵阳进步青年敖振民、唐麟、谭涤予等集资创办了《真报》,由徐特立题写刊头。湖南省文抗会的中共党员杨卓然、李化之来到真报社,筹建党组织,发展唐麟、李琦等入党。敖振民因社长兼总编的身份暂没入党。《真报》及时报道抗战消息,积极宣传中共抗日主张,刊登通俗易懂而又短小精悍的抗战文艺作品,激发广大爱国群众的抗日热情。《真报》团结了不少的进步青年,如青冰、刘一禾等人积极向报社投稿,参加《真报》组织的抗日救亡活动。报社还办起“资江图书室”和“资江歌咏队”,轰轰烈烈地开展群众性救亡运动。

此时,《观察日报》迁来邵阳。该报前身是由敌战区北平回湘青年于1937年10月筹创的《火线下》三日刊。出刊两个月后,改此名并成为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报社从长沙迁来后,选址鼓楼亭旁边陈氏食堂。后《真报》听从党组织安排,并入《观察日报》。

合并后的《观察日报》四开四版,国内外重要新闻占一半版面,其余是副刊和地方新闻。副刊由张天翼主编,他的《金鸭帝国的故事》在该报连载,深受读者喜爱。为动员群众抗日,《观察日报》积极组织群众性的社会活动,如开展义卖,把义卖收入用来慰劳住院养伤的官兵。

国民党方面也于1938年11月将长沙《力报》搬迁到邵阳,以儒林街陈光中的公馆作社址。邵阳籍著名记者严怪愚任副刊兼采访主任。邵阳《力报》力主抗日,率先揭露汪精卫的投日卖国行径。徐特立曾亲自跑到儒林街《力报》营业部订了8份报,由商务印书馆转送延安的周恩来阅读。

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邵阳分会创办了《抗战文化》《农村周报》《抗战小丛书》等刊物,宣传中共全面抗战路线。

兴学培养抗日人才

1938年5月,中共湖南省委派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研究部主任吕振羽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培养抗日人才。吕振羽邀请国民政府元老覃振为院长,湖南省参议会议长赵恒惕为董事长,由覃振致信张治中和朱经农,请他们送学生前来参加学习,同时中共湖南省工委通知各县、市党组织选派优秀青年入学。9月15日,塘田战时讲学院开学,首期学生120余人,除湖南外,也有江西、福建、湖北等省的学生。张天翼、曹伯韩、杨卓然、王西彦等与吕振羽一道去塘田战时讲学院工作。学院坚持抗战救亡教育,重点讲授《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史》《战时防护常识和体育》《战时防护常识》《孙子兵法》等课程。从创办到次年4月20日被国民党反动派封闭,讲学院历时7个多月,培训学员250多人,有40余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学员有的奔赴延安,有的参加新四军,走上抗日前线,有的留在国统区或回家乡从事地下工作,到尚未建立党组织的绥宁、新宁、城步等县建立党的组织。学院学生除课堂学习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到周边乡村集市办识字班,用诸如“塘田塘田美丽家园,盛产稻谷又产甘蔗,我爱塘田,又爱家园,决不允许鬼子侵占”的通俗教材,鼓舞群众抗日。

“文夕大火”后,徐特立指示长沙崇实女子职业学校迁来邵阳,租借邵陵中学作临时校舍。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先后派向杰、毛泽覃的妻子周立群、陈碧莹等共产党员到崇实工作。她们深入乡村宣传抗日,组织师生与抗日的伤病员联欢,号召各界捐募寒衣慰劳伤病员。

毛泽东在一师就读时的校长张干,于1940年回邵阳任湖南省立六中(今邵阳市第一中学)校长,所提办学宗旨为“培养学生爱国家爱民族之信心,实践勤劳节俭之生活,启发互助服务之精神,使成为文武合一之人才,以备抗战建国之用”。

全面抗战爆发后,南京三民中学和黄埔军校二分校等著名学府迁到邵阳。黄埔军校二分校先在邵阳市区教学,后在武冈城东郊法相岩建校办学六年,培养了初级军官近万人。开设的课程,军事方面有步兵操典、阵中勤务令、射击教范、战术研究、沙盘作业、野外训练等,政治方面有总理遗训、总裁训示、战时法律、战时经济等,同时开设语、数、理、化以及英语、日语等普通课程,既重理论,又重操作和运用。

中山堂民国27年,也就是1938年,日军进逼武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被迫迁来邵阳武冈,改名为黄埔军校二分校——又名武冈分校。这里就是第二分校的旧址,中山堂位于武冈二中校园内。黄埔军校二分校虽只有短短几年,但在这里受训的军官就达23052人,其中将军以上级别的就有50多人。

演唱启发抗敌意识

1938年下半年,《观察日报》刊登启事:“为启发抗敌意识、增强抗战力量,凡爱好歌咏、话剧之救亡工作者,皆所欢迎!”一时间,战时演唱活动迅速开展起来。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激情演唱《义勇军进行曲》《长城谣》《打倒汉奸》《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歌曲的场景。“工农民商一齐来救国,拿起铁锤锄头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每日清晨夜晚,嘹亮昂扬的抗战歌声震荡长空,激励更多的人起来抗日、保家卫国。

由于抗日游艺活动甚多,各学校组织学生分途义卖《游艺活动介绍》和《游艺特刊》。孩子们高唱抗日歌曲,奔走于全城的大街小巷。一时,全城热火朝天,不仅市民们争先义买《游艺特刊》,连国民党的军政要员及富家显贵们也纷纷购买。除遍地开花的游艺活动外,公民戏院组织了抗日义演,公演节目有《国歌》《义卖歌》《青年航空队员》等,公演的票价为1元、5角、3角,观众踊跃。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徐特立、王凌波也多次走上街头讲演,宣传抗日。

著名作家、长篇小说《金陵春梦》的作者唐人,当时未满20岁,与张天翼、邵宇等人,组建资江歌咏团,他出任团长兼导演。每逢各种集会场合,他都要带领团员们深入到群众中去,教唱抗日救亡歌曲。那时,教唱的歌曲主要有《青年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打回老家去》等。唐人还发挥能编会演的特长,组织一班年轻人成立小剧团,在城区水府庙、府门口、大祥坪、箭落门等地演出文艺节目。其中表演得比较多的是《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等短小精悍的街头剧。唐人很有演讲天赋,每次演出前后,他都要发表一通演说,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结社集聚革命力量

抗战时期,湖南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邵阳分会、战时书报供应社、青年抗战服务团、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抗日文化宣传基站等以文化青年为主体的抗日救亡社团,在邵阳大地积极宣传抗日、动员群众参加支持抗战的活动。

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邵阳分会有会员数百人。是抗战初期邵阳最活跃、影响最大的抗日团体。分会组织讲演队、歌咏队、街头剧组、壁报团、慰劳队、难民指导委员会、读书会、时事座谈会、战时常识训练班等,创办《抗战文化》《农村周报》《抗战小丛书》等刊物,宣传抗战,慰问伤兵难民,指导民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下半年,战时书报供应社湖南分社迁来邵阳,以资江歌咏团、话剧团名义在《观察日报》刊登征求团员启事,吸收广大进步青年参加抗日文化活动。书报供应社与地下党组织联系,利用买卖书刊的机会秘密发展党员。与之同时,塘田战时讲学院师生雷一宇、申苏民筹建青年抗战服务团,设立民众阅览室、农民夜校、妇女识字班和宣传队,发展中共地下党员,为打游击准备骨干力量。

“文夕大火”后,湖南省文抗会随省委迁到邵阳,成立文抗会邵阳通讯处,广泛团结广大爱国知识分子,扩大抗日团体,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受其影响,邵阳抗日救亡文化宣传基站于1939年1月成立,是全省最早建立的文化宣传基站。基站主要编印各种抗日救亡宣传品,免费赠送给各地宣传队、民众阅览室、民众学校,组织壁板工作团、话剧团歌咏队,向群众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教育。也就在此时,李化之、谢劲之等发动进步青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从优秀队员中发展党员,壮大党的组织。

邵阳宗教界人士积极投身抗战,中国回族救国协会湖南邵阳分会利用开斋节、古尔邦节,宣讲“团结、互助、共济”“武装反抗外来侵略”的穆斯林精神。迁来邵阳的汉口基督教女青年战时服务团二队,在八路军驻湘通讯处领导下,帮助在邵阳的三个后方医院办伤病员营养食堂。服务团女青年们利用给伤病员喂食、补衣、剪指甲、代写书信的机会,与他们谈心,进行抗战宣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