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文_袁南生
方李邦琴:世界华人之光
文_袁南生
方李邦琴
方李邦琴是美国华人华侨中最著名的女中豪杰之一。我在担任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将近2年的时间里,多次与她见面。她给我留下的最大的印象是,她是一个不断做好事,不断有新闻的人物。她为北京大学捐建了一座汉语教学大楼;她为中美十万强项目捐献了100万美元的种子基金,资助10万美国学生来华留学;她发起在旧金山筹建海外第一家抗战纪念馆;她为美国飞虎队总部桂林遗址公园捐献一架当年飞虎队的战机,永久停放在公园,供人们参观纪念;她捐款支持美国华人文化总同盟的成立,使华界各种文化艺术力量联合起来,形成合力……
方李邦琴1935年生于河南郑州,祖籍湖北武汉,在西安长大。1947年入台,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边疆政治系。她从中国大陆到台湾,再移民到美国,历经种种坎坷与磨难,成功演绎了一段绚丽的“美国童话”。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执掌英文主流媒体的华裔女杰,为提升华人社会地位做出了贡献;她关心祖国统一大业,撑起了反独促统的大旗;她热心中美青年交流,慷慨解囊捐资助学;她以华裔女性特有的坚韧、执着、聪慧,影响了美国主流社会。
方李邦琴说,母亲既希望她是个儿子,但又教她念《女儿经》。这样的家庭教育,让她这个外表端庄的女孩,却立下了“像男孩子一样闯天下走四方”的志愿。之后,在抗战和内战颠沛流离的岁月中,又磨炼了她坚强的意志和具备了不屈不挠的勇气。
1960年,方李邦琴认识了留美的新闻学硕士方大川并与之结婚,后随丈夫移民美国。来到异国他乡,方李邦琴的艰难生活也从此开始。用她自己的话说,“一下子从天上掉到了地下”“从一只孔雀变成了一只母鸡”。她生了三个儿子,为了抚养他们长大,为了维持生计,她与丈夫一起辛劳打拼,着实吃了不少苦。
方李邦琴四处奔波,争取到一笔贷款,买了些旧机器,办了个小印刷厂。她既当老板,又当工人,什么重活都干,包括把一千多磅重的滚筒纸推上印刷机……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起步,她的产业从印刷厂发展到后来蓬蓬勃勃的商业、房地产业、影视业。
“方李邦琴”这个名字已经成为在美华人成功的典范。方李邦琴的创业经历是一个传奇,从一个小小的印刷作坊,发展成全美国最大非日报型报业集团;从一个底层创业者拓展为包括中文周刊、英文报纸、印刷厂、房地产、牧场、电脑公司以及影视公司等多种实业的“传媒界巨人”。
“在一个英语社会中,中文报纸永远无法成为主流声音。拥有主流英文媒体,让华人在美国舆论界真正发挥影响力,一直是方氏家族的美国梦。”方李邦琴说,先夫方大川一生都没离开新闻工作岗位,他生前唯一的愿望是拥有一家主流的英文报纸。
从1979年起,方家开始进军报业。先是创办了以全美亚裔为读者对象的《亚洲人周刊》,8年后又买下了一份四开的社区报纸《独立报》,将它改成一张面向全旧金山市发行的对开大报。在方大川的操持下,两份英文报纸都日见出色,发行量大幅上升,对于促进亚裔社区的进步、鼓励亚裔人士参政起了很大作用。方大川也因此而名扬旧金山,在他去世之后,人们还特意在旧金山金门公园的亚洲博物馆中设立了他的纪念墙,并在旧金山州立大学设立了“方大川奖学金”。
1992年4月方大川去世,这让方李邦琴非常悲伤。但是,丈夫逝世后的第四天,她就擦干眼泪,以坚毅的面目出现在丈夫的办公室里。她知道此刻不是伤心的时候,员工们等着她发薪,报社的事等着她拍板,方家的事业等着她去支撑。
就在丈夫去世的第二年,方李邦琴一口气买下了《芝加哥论坛报》旗下在旧金山湾区发行的7家报纸。到1998年,她已拥有《亚洲人周刊》《独立报》《芝加哥论坛报》等11家主流报纸,形成一个报纸集团,成为全美最大的非日报报系,仅在旧金山一地就有85%的家庭成为他们的读者。
2000年3月17日,对于方李邦琴的人生是一次新的改写。因为在这一天,她收购了已有135年历史的美国《旧金山观察家报》。《旧金山观察家报》原本属于大名鼎鼎的传媒世家赫斯特家族,是旧金山地区两大英文报纸之一,也是一份在美国很有影响的主流报纸。收购《旧金山观察家报》使方李邦琴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掌有英文主流媒体的华人。
方家成功收购《旧金山观察家报》被视为移民实现美国梦的典范,也是亚裔势力在美国上升的一个明显标志。时任旧金山市长威利·布朗在此项交易宣布后表示:“我很高兴听到成功收购《旧金山观察家报》,这将保留旧金山报业的健康环境,可以减少报业垄断,亦可促使公众言论向多元化方向发展。”2000年9月8日,布朗市长向方李邦琴颁发“杰出华人奖”,并宣布这一天为“方李邦琴日”。
方李邦琴筹建首家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
在旧金山工作期间,最值得我回忆的工作之一是支持帮助方太筹建首家海外抗战纪念馆。一天,她特意找到我,谈到了她想发起筹建海外首家抗战纪念馆的想法。她认为,2015年是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海外建首家抗战纪念馆很有必要,理由很简单:欧洲战场,600万犹太人丧生,在29个国家设了167座纪念馆,仅美国就有44个;中国战场,牺牲数以千万计,但除中国大陆以外世界上没有一个抗战纪念馆,包括台湾也没有,这段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的历史在世界范围内并未得到广泛关注和认识。
方李邦琴强调在美国旧金山建纪念馆的现实意义:美国与中国是二战盟友,一同浴血,共同奠定了战后的国际秩序;因为结盟,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得以在1943年废止,为在美华人赢得相对平等地位。在旧金山建馆更有历史渊源:150年前这里是华人涉足美国第一站。旧金山湾区华人,抗战期间发起“一碗米”募捐,为祖国捐献作战飞机,创办飞行学校、向“飞虎队”输送华人成员等等。
当方李邦琴就筹建首家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的设想向我征求意见时,我立即给予鼓励,并就建馆的大致思路、具体步骤和有关注意事项多次进行讨论。随后,我协助其联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就建馆具体问题进行对接。今年7月7日,我出席海外首家抗日战争纪念馆启动仪式,并发动全馆带头捐款。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的捐款是海外首家抗战纪念馆筹备处收到的第一笔捐款。
纪念馆馆长方李邦琴7月11日在旧金山南郊圣马特奥市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抗战纪念馆以悲情为衬托,展示的是中国人民正面形象,8年抗战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我们不能生活在历史的悲情里,还要生活在历史的进程中。”纪念馆位于中国城中心地带沙加缅度街上的《美洲国民日报》旧址,改建后的纪念馆共3层。
方李邦琴发起筹建海外首家抗战纪念馆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她定居美国以后,多次公开敦促日本正视侵略历史,多次公开要求日本道歉。方李邦琴特别向我讲述过她代表侨界向日本天皇递交抗议书那件事。1994年,日本天皇到美国旧金山访问时,美华各界就日本政府修改教科书一事举行了联名抗议活动,但是没有人能够见到日本天皇,递交抗议书。市政府的欢迎会在“亚洲博物馆”大宝藏墙前举行,方李邦琴是惟一被邀请的华人。她借向日本天皇介绍了大宝藏墙来历的机会,把抗议信交给了他。她说:“我们不是要掀起战争,但是一定要维护史实,因为战争太残酷,我们不能让下一代再犯同样的错误。”
“当年,母亲带着我和姐姐随四哥去台湾,父亲和五个兄姐留在大陆,家庭从此分离的悲痛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因此,我特别渴望尽快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特别是李登辉上台之后,台独势力猖獗、族群分裂……如此发展下去,对台湾人民、对中华民族伤害极大。这也是我创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并担任会长的根源。”方李邦琴说。
2000年1月,方李邦琴在旧金山发起成立了“北加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简称“和统会”。当年8月,她又出席了在欧洲召开的“全球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并在会上发言说:“我要为中国和平统一摇旗呐喊,两岸只有和平统一了,中华民族才能真正振兴。”
2004年,方李邦琴推动举办以“如何推进两岸和平统一”为主题的“世界论坛”。世界各国的“和统会”都派代表出席,两岸有识之士纷纷参加。在论坛上,大家齐声揭露并谴责李登辉、陈水扁的台独路线,对遏制台独倾向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005年2月22日,“和统会”在北京举行“反‘台独’、反分裂,努力促进中国早日和平统一”的座谈会,方李邦琴发表了书面意见。她说:制定《反分裂国家法》,理由充分、观念正确,明确宣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问题属中国内政范畴,不容外国粗暴干涉。
近年来,方李邦琴辞去了不少兼职的社会职务,但一直担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名誉会长一职,并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为中国和平统一“摇旗呐喊”。
由北加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承办的“中国和平统一美洲高峰论坛”暨全美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联合会2013年年会在旧金山湾区密尔比达市(Milpitas)隆重举行,来自海峡两岸、全美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和统会代表逾百人出席论坛,这次论坛暨年会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深化的形势下举行,以“新视野、新理念、新作为,开拓两岸新局面”为主题,立意高远、紧扣潮流,不仅是凝聚侨心、共谋海外反“独”促统大业的盛会;也是精英云集、共议两岸关系深入发展大计的盛会。
方李邦琴是这次年会的承办方——北加州和平统一促进会的创会会长,她为这次年会捐助会议经费,而且在年会上脱稿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她演讲时,讲到两岸分裂的动情处,眼泪横流,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全场观众对她反独促统的呐喊,报之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我认为中国人乃至亚洲人如果在美国主流媒体上没有一个阵地的话,就会永远受别人的摆布。我们的口号是:‘我们要坐在汽车的司机位置上,而不是仅仅搭乘汽车’。”方李邦琴说,有了英文报纸,就可以鼓励许多美籍华人直接参与美国的社会政治活动。中文报纸不能将我们的许多要求传递到美国的决策者那里,而英文报纸则直接地告诉他们我们的见解,告诉他们我们不满意的地方,所以我决定创办英文报纸。
方李邦琴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而且是优秀的社会活动家。她认为,“坐在汽车的司机位置上”,不仅要通过主流媒体发出声音,而且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她想方设法将各会、堂、馆、所和华人商界联合起来,进行动员和募捐,共同策划集体行动,支持华人候选人,同时也支持重视华人权益的其他族裔候选人。由于华人组织起来了,方李邦琴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主流社会对华人的声音越来越重视。
在方李邦琴办公室的一面照片墙上,有她和美国4任总统的合影,还有与国务卿、州长、市长、国会议员等美国政要在一起的照片。在美国,很多政治人物竞选都希望取得方家的支持。方李邦琴的哲学非常简单:谁对华友好,支持中国,就支持谁,反之亦然。她和美国总统老布什是好朋友,而老布什是共和党人;几任旧金山市长都是民主党人,方李邦琴与他们照样是好朋友,因为他们都主张对华友好。
方李邦琴的影响所及深入了美国主流社会,她的见解通过她办的报纸呈现在美国国会、白宫的办公桌上,她的声名被展示在美国的博物馆里,她的事迹常在美国报纸上刊登,她的有关活动更是当地媒体采访的热点。因此,她获得加州政府颁发的“杰出女性奖”,2001年6月又获得“可当总统女性奖”,并成为由白宫印制的美国共和党宣传材料中出现的第一位华裔人士。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为方李邦琴尚未出版的传记撰写了序言,对她做出了高度评价:“美国是移民在一片土地上建设家园、开拓生活的一个童话。方李邦琴的故事就是这童话中的一章。”
目前,生意上的事基本上交给儿子打理,但方李邦琴仍然很忙。除了为中美之间的交流奔忙之外,作为旧金山的华人领袖,她仍然在为维护华人的利益奔忙。在旧金山中国城里,只要遭遇了任何对华人不公平的待遇,她都会挨家挨户征求大家签名,联合起来请愿。
方李邦琴与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及其夫人芭芭拉合影
方李邦琴说:“我是美国的媳妇,更是中国的女儿。”她特别关心中国的发展及其国际地位的提高。1991年,她作为旧金山的代表之一,应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的邀请,前往白宫参加全国政治领袖会议。当时,美国国会正在辩论是否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的问题,不少人主张与中国的人权挂钩。方李邦琴坚决主张把政治和经济分开,并带去了数千名商人的支持签名。老布什说,这来自民间的声音有助于政府作出正确的决定。之后不久,老布什就正式批准给予中国永久性最惠国待遇。方李邦琴说:“我真的很高兴能在这关键时刻尽点儿微薄之力。”
在旧金山和上海结成友好城市一事上,方李邦琴做了许多关键性的工作,她的大儿子方以伟作为旧金山市政府外贸办主任,还兼任了上海-旧金山友好城市美方主席。“旧金山和上海结成友好城市后,我和方以伟去找当时的市长佐顿,说美国和中国有外交关系,旧金山与上海又是友好城市,中国的国庆时应该升五星红旗。市长被我们说服了。1993年10月1日,旧金山市政府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红旗。之后,每年10月1日都会升起五星红旗。旧金山中国城里挂五星红旗的也越来越多。”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近年来,方李邦琴经常回到祖国。“每一次回国都有不同的感受。看到祖国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我非常感慨。”方李邦琴不止一次这样说:“我是美国这个婆家的媳妇,更是中国这个娘家的女儿。现在该是为娘家做点事的时候了!”
移民美国50多年,方李邦琴深深感到:中国的崛起,需要世界的了解和合作,而语言是基本的要素,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更离不开语言的“桥梁作用”。经朋友介绍,她结识了北京大学的有关领导,并被北大聘为名誉校董。她认为,北京大学是搭建对外语言交流最好的平台,于是,在2008年她就决定为北大捐赠一栋“对外汉语教学楼”,被命名为“方李邦琴楼”。
在“方李邦琴楼”落成典礼上,方李邦琴动情地说:汉语国际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如果说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是“走出去”,今日落成的“方李邦琴楼”就是“请进来”,邀请世界各地热爱汉语的人士来此学习。“透过大楼的窗口往外看,看到的是世界;踏入大楼的大门,走向的是全球。”
2010年,中美正式启动“10万人留学中国”计划,力争用4年时间选送10万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从而加深中美民众特别是青年之间的交流。2013年1月24日,方李邦琴应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邀请,赴首都华盛顿参加“10万人留学中国”基金会成立仪式。在仪式上,方李邦琴作出承诺:向“10万人留学中国”基金会捐赠100万美元作为“种子基金”,以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这项支持中美交流的公益项目之中。
2014年,通过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推荐,方李邦琴荣获第三届“中华之光”大奖。12月19日,第三届《中华之光》颁奖典礼在CCTV总部隆重举行。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以及各主办单位的领导出席了颁奖典礼,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裘援平为方太颁奖。颁奖辞说:
故乡远,音隔绝,五十年风云从头越。艰辛起步,扬帆商海,决胜传媒,弱女子终成大业。为华人主张,为历史留声,无论是在华界社区,还是总统的讲坛,她一直用世界的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
方李邦琴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我这一生就像一块生的铁,先是放在火炉里烧,烧得很热的时候,拿出来拿个榔头打,打完了已经很痛,然后再放到冷水浸。好不容易舒服一点,又放到火炉里去,烧完了再拿榔头打。我能够成功是因为我受得住那个痛”。
(作者系外交学院党委书记。本文参考引用了《中华英才》副总编辑齐殿斌专题采访文章和《美中时报》主笔及专栏作家言立著作《从外交官到世界名厨》中的资料,谨致谢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