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学生主动探究的地理课堂提问

时间:2024-05-09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学生学会主动探究,以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出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进而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能贯穿学习过程;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利用课堂提问来调动和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将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解决地理实际问题能力。我在平常的教学中,注重对此问题的长期积累,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地理课堂;提问;兴趣

一、 设计提问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地理的特点是综合性强,学生难以理解;使学生理解这些,需要教师将复杂知识进行分解,降低难度,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回答。设计课堂提问,应从自然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和人地关系出发,综合地理相关知识,从而降低学习难度的条件,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奠定了基础。例如对黄赤交角的变化,五带怎么变化,据图设问:

1. 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的纬度有什么关系?

2. 五带与回归线,极圈有什么关系?

3.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五带中的热带、温带、寒带的范围怎么变?

4. 如果黄赤交角变为0°或45°,五带中的热带、温带、寒带的范围又怎么变?

二、 运用直观教具,增强认识

直观教具主要有地图、图片、地理模型和专业课件等。地图可以确定地理事象的位置和范围,表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模型是模仿地理事物形象而制作的直观教具,它能表现出三维空间。地理课件可以展示地理事物的景观图片、模型图片、声音、视频等,可以反映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和演变规律,使学生从演示过程中,掌握地理事物发生的规律。以课件为例:flash课件《海水运动》,可以延伸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等,教师可以对课件演示过程肢解,分步骤问学生:

1. 在口吹风的作用下,盆中的水怎么运动?

2. 如果在海洋中也存在常年的风作用,海水会怎样运动?

3. 全球的风带和气压带有什么分布规律?

4. 在风带和气压带的作用下,海水会怎样运动?

5. 在实际大洋中的海水运动有何规律?与理想的洋流模式图有何区别?

通过教师设计问题,由浅入深,层层引导;给足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或讨论找出每个步骤的原理,从而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學习欲望。

三、 创设地理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提问效率

1. 创设趣味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学科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因此设计趣味性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获取知识的求知欲。

如讲授“日界线”之前,教师先讲一个小故事:“一怀双胞胎孕妇乘船从上海去洛杉矶,在日界线以西的东十二区先产下一女孩,越过日界线后,在西十二区又产下一男孩,但先出生的女孩却叫后出生的男孩为哥哥,这是为什么?”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有趣,急于弄清其中道理,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

2. 创设冲突情境,使问题有矛盾性

冲突情景是指利用知识间、思维上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引起认知上的矛盾,进入不能解决问题但又迫切希望解决问题的状态,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欲望。(1)揭示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如冷的地方形成高压、热的地方形成低压,这句话对吗?你能举例说明吗?引导找出气压有热力和动力原因。(2)揭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之间的矛盾:如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很多学生会答成中午12点和凌晨)实际是午后两点和日出前,学生发现自己错了,就有不服输的心理,想弄个究竟。(3)营造陷阱,辨明真假:主要是从易混淆的概念,难理解的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等方面来设计课堂提问。

3. 创设悬念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求知欲

悬念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疑惑不解,但又想解决它时,心里主动产生设问和解答的过程。学生在不断思考和问为什么的过程中,产生了好奇心,头脑再快速转动。在教学中,教师根据现有知识内容和学情,设计具有悬念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如在学习“密度流”时,为使学生对密度流有更深入的了解,先给学生讲个故事:二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袭击盟军。盟军吃了几次亏,便派战舰守住海峡,用声呐监听,计划一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炸弹将其炸毁。监听多日,毫无声响,而德军的潜艇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海峡,出现在大西洋中。请问:德军的潜艇在直布罗陀海峡是如何避开英军的声呐监听而安全通过的?此时学生带着疑团进入了“密度流”的学习中。

四、 联系乡土地理,设计问题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信息具有情境,通过情境将知识与现实相衔接。因此,设计课堂提问应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生活中的案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如在讲城市交通问题时,联系福安的交通状况,问:“我们学校旁街尾至富春公园这段路的交通状况怎样?”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段路交通这么拥挤?”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探究:“你有什么方法能改善街尾这段路的交通状况?”再如在学习河流的综合治理中,联系福安富春溪的状况,问:“每年夏秋季节,当台风来临或连续性的暴雨,富春溪总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且福安市区经常遭到洪水的威胁,这是什么原因?是否应该在富春溪的上游修建水库呢?”

我们将那些与学生经验有关的乡土地理知识与课堂提问联系,并将引起学生思考的现象或事实作为问题情境。能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帮助学生在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地理。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创设地理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J].地理教育,2007(6).

作者简介:郑益班,福建省宁德市,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