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历史与社会课问题教学策略

时间:2024-05-09

摘 要: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科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历史教学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成为知识探索者和知识发现者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营造宽松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教给质疑方法、适时科学评价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意识;策略

当前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相当薄弱,在历史学科表现更为突出。具体可归纳两种形式:第一类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第一类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是潜在状态。第二类情况是学生因教与学的多种因素,不善思考,思维惰性大,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问题较少或者没有。

我们的教学大纲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化学习也提出:课堂教学的核心特征是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起点,强调学生自主提问,在解决学生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与元认知,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因此,在今天,我们老师需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提出问题”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更是学生创造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

那么,在历史课上,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 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敢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充分保护其自尊心和求知欲,委婉的帮助其改正。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让学生品尝思考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爱提问的习惯。记得听《经济重心南移》市级公开课时,方老师课前先让学生对自己这个陌生的老师进行大胆提问,学生畅所欲言,既调节了气氛,师生之间在聊天中也建立了亲切、平等的關系,以致学生在之后的课堂上大胆提出问题,实现了师生之间知识、智慧的分享。

二、 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问

在课前几分钟就要利用多种途径创设问题情景,提供提问的基本知识储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1) 通过温故知新,创设问题情境。如在讲授《群星璀璨的晚明科学巨匠》时,可以让学生回忆中外历史上都有哪些科学家及其成就,通过复习学生既对旧知识进行了联系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思考,明朝科学家都有哪些成就。

(2) 创设生动逼真的历史情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生动逼真再现具体的历史情景和特定的情感氛围,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仿佛置身于过去的历史环境中去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积极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历史思维和科学创新能力的目的,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如:讲到《隋唐文化》中的“雕版印刷术”时,要求学生课前购买一块橡皮擦,并在上面反刻自己的名字或格言。在课堂上讲到这一知识点时,学生纷纷拿出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谈谈自己制作的感受。这样,通过模型的制作,再现历史情境,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对雕版印刷术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创新能力在动手中得到培养。

三、 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在教学摸索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指导学生:

(一) 是以课题入手,抓关键字词进行提问。如讲到《民族融合》,让学生根据课题大胆质疑:哪些民族?怎么融合?融合后带来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学生较容易提出,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 是以教材为本,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各项“要素”(如发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最后的结果)引导学生设问。如讲到《联通世界的新航路》时,指导学生重要历史事件的认识方法,学生自然会提问:为什么开辟新航路?如何开辟?产生什么作用?

(三) 是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鼓励学生设问。这通常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去提出、解决具有一定综合性、思维性的问题。如讲新航路开辟,可引导学生提问:“新”在何处?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四) 是从教材与生活、社会的结合点中设问。如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两种不同改革模式有何相同后果?这样做不仅对学生理解教材开拓了思路,而且为学生明天走向社会,研究新情况,发现、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五) 是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设问。问题意识的出现并非灵光乍现,而是脱胎于个体的长期积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问题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是缺少大量的知识积累。对历史学科来说,知识储备的缺少必然会制约问题的产生,想要孕育一个创造性的问题需要的是广泛长期的准备。在平常的学习中,应该鼓励学生广泛的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广博地摄取不同的思想观点,在内心不断地碰撞、冲突中共融与升华,这才能为创造性问题的产生提供基础,发展问题意识。

总之,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变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主动性探究,更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天蓉.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张大钧.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宋振韶.课堂提出问题基本模式以及学生提问的研究状况[J].学科教育,2003,1:23.

[4]林伟.培养问题意识和问题思维的教学实践[J].教学与管理,1997年第11期:32.

[5]刘仁义.论“问题解决”与教学模式创新[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起第41卷:100-101.

作者简介:

蔡如苗,浙江省温州市,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梧田第二中学。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