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摘 要:高等农业院校养殖类专业是我国培养养殖类专业技术人才的主体。为应对养殖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加剧的突出的问题,笔者所在单位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以产学研有机结合为核心,以校企联动为载体构建了养殖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效果。良好的利益驱动和运行保障机制保障该创新培养模式实践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养殖专业;校企联动;培养模式
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养殖类专业是我国培养养殖类专业技术人才的主体。养殖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养殖行业的发展前景。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等农业院校养殖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性逐渐凸显,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针对该类问题,笔者所在单位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以产学研有机结合为核心,以校企联动为载体构建了养殖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效果。
一、 高等农业院校养殖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校企合作是养殖类专业突出的专业特色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等农业院校养殖类专业毕业生对企业的期待与企业对高素质综合性养殖专业人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从而导致养殖专业毕业生的“相对过剩”与养殖专业技术人才的“严重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高等农业院校养殖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的如下问题所致。(1)学校重视不够,缺乏促进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目前,许多传统农业院校,以高等教育扩招为契机,大力加强非农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对养殖类专业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甚至出现采用与非农专业相同的考核方式进行考核评价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挫败了教师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不愿意走出去,而更愿意呆在学校两耳不闻产业事,闭门研究。(2)部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缺乏。此问题在年轻教师中比较突出。许多年轻教师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尽管其专业基础知识系统丰富,但因长期从事理论学习,没有接受足够的实践锻炼,从而导致实践经验缺乏,行业发展动态把握不全面,不能够很好的将现代养殖业的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以及行业前景很好的通过课程教学展示给学生。(3)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消极怠学情绪严重。传统的教育与就业观念极大地影响了养殖类专业学生报考和学习的积极性,70%以上的学生是通过专业调剂被迫选择了养殖类专业,即使坐在课堂,却整日朝思暮想,憧憬心目中的美好专业。上述深层次的思想和观念原因,导致学生消极怠学情绪严重,专业实践抵触情绪高涨,最终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去从事养殖业,即使从事该行业,也与企业所需求的专业人才相差较远。
二、 养殖专业校企联动创新培养模式的建立
为适应新时期养殖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专业技术人才,笔者所在单位在养殖专业建立了校企联动创新培养模式。该创新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校企联动,共建长期教学科研基地。校外基地是养殖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基础。选择2-3个行业地位高、专业对口的养殖企业作为长期合作基地是创新培养模式实施的基础。该基地不仅仅是本科生产实习的地方,更是青年教师锻炼的地方,是科学研究开展的主要基地,更是科研成果中试和转化的核心阵地。(2)校企联动,共建研发平台。以合作基地为依托,综合高校和知名企业的实力,合作申报和建立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平台的建立,大大整合了高校和知名企业的优势,缩短了研究成果转化的进程和周期。(3)校企联动,促进“双师型”队伍建设,完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为促进“双师型”队伍建设,学院规定,新进40岁以下承担专业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必须带着目的、任务到学院的合作基地进行为期一年时间的锻炼。期间,不仅要将理论有机的联系实践,锻炼实践能力,全面掌握企业发展的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发现行业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实践基础,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方向。为完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学院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的方式,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使学生更多的了解产业发展情况,了解相关企业文化和生产實际情况。(4)校企联动,丰富学生实践课内容。针对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环节与行业和企业需求割裂的现象,通过多次研讨磋商,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调整,每个实践班级均配备专任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利用有限的实习时间,很好的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达到教学相长。(5)校企联动,共建双向选择就业平台。就业是检验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社会认可度高低的晴雨表。通过校企联动,在前期的深层次合作的基础上,学生对合作企业的文化、现状以及发展前途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企业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形成一种无形的、效果显著的隐形就业平台。双向选择就业平台的搭建,不仅大大提高了就业率,也大大提高了企业和毕业生的满意度。
三、 养殖专业校企联动创新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
校企联动创新培养模式实施3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入学后,专业思想更加牢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2)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大大提升。青年教师是专业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通过“双师型”教师的建设,青年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大大增强,能够较好的把握行业发展的方向和最新动态。更为突出的是,青年教师可以利用锻炼的机会找准行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瓶颈,并以此为科研契机,开展科研工作,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从而走上产学研结合的良性循环轨道。(3)学生毕业后进入合作企业工作的人数增加。校企联动多项平台的搭建,使得学生对产业知名企业的认识更加深入,对行业的发展前景更加坚定,从而毕业后进入合作企业工作的人数增加,毕业后从事养殖行业的人数比例增加。(4)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增加。校企联动,实现了高等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同时学校养殖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到提升,从而无形中增强了社会对专业的认可度,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endprint
四、 养殖专业校企联动创新培养模式的机制
良好的利益驱动和运行保障机制是养殖专业校企联动创新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取得的关键。首先,利益驱动的三赢是该培养模式成功的内在核心机制。养殖专业与企业利益共赢的合作基础是学生。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是养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而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又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因此,养殖专业与企业以学生为纽带,具备了建立联动共赢模式的坚实基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学生在学习、实践和就业等多方面受益,真正的实现了三赢。其次,学校和学院层面上的制度保证是校企联动创新培养模式成功的主要内外保障机制。为促进产学研结合,学校实行了“双百工程”。即在湖南省不同的经济生态区域,选择100个种、养、加大户、涉农企业和农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为示范基地,由湖南农业大学组织100个由專家教授牵头,中青年教师为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的大学生共同参与的可科技服务小组。这些小组与示范基地一一对接,制定3-5年的科技服务计划,以动植物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的新型技术进行推广和示范,组织农民培训等方式开展科技服务,在促进基地做大做强的同时,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以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该项工程的实施,为养殖专业校企联动培养模式的健康实施和运行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契机。为保证产学研合作的健康发展,学校制定一系列的运行保证措施,为校企联动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此外,作为具体实施单位,学院在学校政策和制度的基础上,制度相关的具体实施和考核办法,为养殖类专业校企联动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政策和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1]王芝英,穆奎,黄庆洲,刘娟,贺玲,廖鹏,刘晓兰.提升农科专业毕业就业质量的途径——以西南大学养殖类专业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307-308.
[2]李继仁.论高职院校养殖类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职教与经济研究,2012,10(1):59-62.
[3]陈开健,肖调义,翁波,唐英,戴振炎,林署,章怀云.水产养殖专业综合实习平台改革对大学生能力提高效果初探[J].大学教育,2013,9:3-6.
[4]冯永谦.高职院校养殖专业校企合作创新实践[J].2014,35(7-8):122-123.
[5]霍汉平.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实习基地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29:49-51.
作者简介:李德亮,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