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六要素教学方式下的分层实施的尝试

时间:2024-05-09

何润红

摘要:由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原因的影响,一个学生群体,必然有好、中、差之分。素质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容易掌握所学内容,而素質差、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只能掌握简单的知识,学习能力的差异必然导致学习成绩的差异。因此学生学习分化是必然的,是天然形成的,教师无能为力解决的。

关键词:分层实施;案例分析;有效管理;探索尝试

近几年我们学校一直实施着萝岗区教育局提出的目标教学下的六要素教学方式,从2012年9月开始,我校为了深化区的精神,开始了“提前预习,分层实施,当堂练习,总结反思”为主要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这个教学模式的研究来进一步落实区的目标教学精神。2012年9月~2013年6月期间进行教学模式研究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把“提前预习,分层实施,当堂练习,总结反思”分成四个专题进行探索与研究。我参与的是“分层实施”专题,下面就谈谈我这段时间以来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肤浅体会。

一、 分层教学的可操作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就是说小学数学义务教育的性质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但实际上,由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原因的影响,一个学生群体,必然有好、中、差之分。素质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容易掌握所学内容,而素质差、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只能掌握简单的知识,学习能力的差异必然导致学习成绩的差异。因此学生学习分化是必然的,是天然形成的,教师无能为力解决的。鉴于这种实际情况,为解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出了“提前预习,分层实施,当堂练习,总结反思”16字教学模式,通过四个环节的课堂实施,实现知识——能力——情意,互动——主动——能动六要素教学。其中我在课堂中是这样实施分层教学的。

二、 分层教学的做法

(一) 按层分组

当新接手一个班时,首先向原任老师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绩,利用开学前两周时间细致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言行举止,通过与学生谈话,了解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有意安排一些数学活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品质、习惯等,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将全班学生在短期内按成绩情况进行分类。成绩86~100分的同学为第一类(即优生),定为A+组;成绩76~85的同学为第二类(即中等生),定为A组;成绩60~75分的同学为第三类(即潜力生),定为B+组;成绩不及格的同学为第四类(即学困生),定为B组。教师心里知道学生的分层排队就行了,上课时不用分开坐,只是在编排座位时,有意地把每组一个同学编排在四人小组里,数学课堂教学中一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情况下,A+组和B组同学同桌,A组和B+组同学同桌。实行每个层面的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进而A层对应B层这样“兵教兵”的互助互学形式,利用学生层次的差异与合作意识,转化差异,协调发展。AB两层各设激励方式,不用统一标准。由于受到同教室、同内容、同要求、同进度等条件限制,在排好队以后教师只能在以下方面下苦工了。

(二) 分层备课

备课是每一个教师的常规工作,对于实施分层教学的教师来说,备课的要求就更高了,所花费的心血更多了,备好课,是实施分层的一个前提,我主要做好下面的工作:

1. 备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师推进和深化教学内容、与学生进行沟通的知识桥梁。提问的范围不能过窄,也不能过多集中在某一部分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但由于各类学生听课、学习状态是有差异的,A+组和A组的学生课堂上基本上是不用老师管理纪律的,注意力集中,会紧跟着老师教学思路积极思考问题。但是B组和B+组同学意志不够坚定,容易分散精神。B组的同学甚至课堂上因学不会而放弃学习,导致无所事事,还会影响身边同学的学习。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课堂上的动态表现,设计与其搭配的问题,让他们都各有所思,积极参与学习。潜力生和学困生就会感受到课堂上只要认真听讲,就会有他们能回答的问题,产生一种参与的成功感。例如:我在讲授《折扣》一课时,我把“九折表示现价是原价的()%,商品按原价的70%出售,就是打()折?”这样的问题留给学困生回答,他们只要听课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出来。然后我把“请同学们尝试给折扣下定义:什么是打折?”的问题留给了优生。只要教师搭配好设问,学困生也有精彩表现的时候。又例如:在讲圆柱的表面积时,设计一道这样的题目:一个无盖的圆柱形水桶,底面半径20厘米,深40厘米,做这个水桶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厘米?我是这样设问的:

(1) 要求做这个水桶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实际上是求什么?(A组中等生回答:就是求水桶的表面积。)

(2) 求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必须知道圆柱的哪两个条件?(要求B+组回答,即潜力生组:底面半径或直径和高。)

(3) 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的?(A+组优生回答:圆柱的底面积加上侧面积=圆柱的表面积。)

(4) 那么无盖的水桶有几个面呢?(B组学困生回答:两个面)

(5) 应该少算哪个面的面积呢?(B组学困生回答:上面)

(6) 底面积和侧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A组中等生回答:底面积S=πr2,侧面积S=2πrh)

(7)这道题概括起来应该怎样算?(A+组优生回答:先用计算公式算出底面积,再算侧面积,然后把底面积加上侧面积就是水桶的表面积。)

在优生回答完第7个问题后,再多请几个潜力生B+组的同学进行复述,这样能带动B组的学困生。如果将第7个问题直接问潜力生B+组和差生B组,就要花费很多时间进行引导,教师有意去为难学生,人为地自我制造课堂障碍,降低课堂效率。这样对各类学生的能力搭配问题,差生力所能及,使差生的注意重心凝聚在课堂上,有兴趣听课,优生感觉问题有难度,愿意思考,勇于挑战。这样的分层设问,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