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跨文化交际中的案例分析

时间:2024-05-09

陶泽琪��

摘 要:现如今,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日渐深入,人们视野不再局限于此,内心渴求了解和学习到更多知识,跨文化交际成为一项普遍性行为。但各个国家文化背景有所差别,增加了交际难度,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跨文化交际发展的关键。文章以具体案例作为基础,探讨解决跨文化交际有关问题,以期为国家之间的交流提供支持。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在美国当志愿者的小李发现,一位年轻的美国老师每次上课都直呼一位六十多岁的日本进修生的名字,这引起了班上一些中国、日本和韩国学生的不满,他们觉得这位年轻老师直接叫长辈的名字是不尊敬的表现。而班上的法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则认为,老师对所有的学生都叫名字,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欧美国家人们对长辈直呼其名,而亚洲地区的人们却不适应这一现象,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我们经常在欧美电影中可以看到年轻人对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都直接叫对方的名字,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美国电影《怦然心动》中小男孩的爸爸对自己的岳父直呼其名,而且还有不恭敬的言语,但是老人却不以为然。如果这一现象出现在我们中国家庭,这就是典型的不礼貌、没有教养的表现。电影中小男孩称自己的父母为“Dad”“Mum”,但是叫自己的外祖父“Chet”,“Chet”是外祖父的名字。包括女主角在和老人交谈的过程中也直接叫老人的名字“Chet”,这在美国是一个普遍现象。在中国孩子们都亲切的叫家里的长辈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没有人直呼自己外祖父的名字,包括不认识的老人,比如是在外面散步看到陌生的老人,小辈也会亲切的称他们“爷爷、奶奶”。在交谈过程中,中国人倾向于用亲属称谓语,哪怕不认识对方在见面时也会称对方为“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大姐”“小妹”等,如果是知道对方是谁的前提条件下,还会在称谓前面加上姓或姓名。例如:李白老师、董浩叔叔、袁隆平爷爷等。如果在中国刚出道的明星见到成龙,没有称他为“成龙大哥”而是直接称呼他“成龙”,这非常不礼貌,而且也是对成龙本人的不尊重。在称谓语这一点上,中国、韩国、日本是有相同之处的,都不会直呼长者的名字,因为是对长者的不尊重。

由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华民族受到了儒道的熏陶,吸收着圣贤们的智慧。而这民族文化中,道德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中国人的传统道德主要有四个方面,这就是孝悌、仁义、诚信、礼仪。关于称谓词这里面就占到两个,一个是孝悌,另一个是礼仪。首先,孝悌。在中国,对自己的亲人,尤其是自己的长辈一定要有孝心,尊重并爱护他们。这也体现在语言上,年轻人在称呼长辈时一定用的是亲属称谓语,而不会直呼其名,这是对长辈最起码的尊重。中国人在与他人交流时,言语上最注意的就是礼仪,因为中国人习惯把个人看作是社会这个大集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注重强调人与人之间感情的融洽与和谐,而维持这感情融洽与和谐的就是礼仪。因此,对于陌生人的称呼,在中国也会亲切很多。如果像案例中的事情发生在中国老师身上,他也许会称六十多岁的日本进修生为“××先生”等。

而在欧美国家都倡导人权,提倡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男人与女人平等、成人与孩子平等、成人与老人平等。而这平等也体现在日常称谓中,所以美国年轻老师直接叫六十多岁的日本进修生的名字在美国是正常的,欧美人会认为这是对这位进修生的尊重,没有因为他是老人而歧视或排挤他。认为他和其他在座的同学一样,都是在班级里学习的学生。而且在英语中亲属称谓词的运用并没有汉语中运用的普遍,在各种社交场合,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非亲属成员很少用亲属称谓来互相称呼对方,更没有姓或姓名后面加上如职业、职务、职称等。英语中能被用作职业称谓的词并不是很多,如Teacher,Professor,Captain,President等。在社交时几乎都用Mr.+姓来称呼男士,Miss.+姓或Mrs.+配偶的姓来称呼女士,而这类称呼基本上用在联系比较多的同事或者是关系比较亲密的人身上,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可以直呼其名。

所以说,如果再出现这样的文化差异,可以在适当的场合说出来,互相交流一下不同国家文化上的差异。中国、韩国、日本的留学生可以在课下与老师交流并说出自己国家对长辈的称呼,但是既然来到了美国,还是要做到入乡随俗,如果不是特别大的差异,可以尝试去接受它。

(中国老师和外国学生在课堂上)老师:下面我们用“像……一样”的句型来造句,那个同学像猫一样……,怎么样呢?学生1:像猫一样性感。学生2:像猫一样邪恶。老师:不是,那个同学像猫一样安静,蹑手蹑脚地走进教室。老师:他像什么动物一样勤奋?学生:他像狗一样勤奋。老师:他像老黄牛一样勤奋。老师:他睡觉睡得很香,像什么一样?学生:像木头一样。老师:他睡觉睡得像小猪一样香。

中西方之间对动物的感情色彩是不太一样的,中国老师认为猫是安静的,而外国留学生却认为猫是性感、邪恶的。中国老师认为勤奋的动物是老黄牛,而外国留学生却认为勤奋的动物是狗。

中西方之间对很多事物的感情色彩都有着差异。例如动物,西方人对小狗有着很浓厚的感情,他们认为狗很忠诚、可爱,是人类友好的伙伴。很多好的谚语都是关于狗的,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Clever dog”聪明的人、“Lucky dog”幸运儿等。而且西方有很多关于人与狗的电影,展现了小狗的忠诚与可爱,例如《忠犬八公的故事》等。但是在中国,说某人像狗一样,多数指的是不好的话,有骂人的含义。关于狗的成语、谚语也有不好的意思,比如说:关门放狗、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再比如,中国人喜欢喜鹊,喜鹊在枝头叽叽喳喳的叫,被认为是有好事儿要发生,俗称喜鹊报喜。但是欧洲人都不喜歡喜鹊,他们认为喜鹊是滑稽、可笑的象征。还有,中国人崇拜龙,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国人的图腾,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百鳞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但是在国外,龙的定义是邪恶、好斗、恐怖、残暴的。例如,俄罗斯电影《他是龙》中,龙是非常残暴的生物,不仅吃人还让周围村庄无安宁之日,导致村民们通过生祭少女来平息龙的愤怒。在西方,龙和蛇一般是同义,龙常常与警戒相联系,龙是邪恶的象征,在欧洲的很多传说里龙是到处喷火的怪物。可以看出中西方之间对不同的动物是有不同的感情色彩的。包括颜色也是有感情色彩差异的,中国人喜欢红色,红色艳丽、鲜艳,代表着喜庆、吉祥,体现了中国人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追求,逢年过节张灯结彩都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发红包。但是西方人却认为红色是血腥、残暴的颜色,它象征着残暴、流血,例如:“A red battle”血战、“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残杀和暴力统治、“a red flag”危险信号等。而外国人喜欢白色,白色的象征意义主要着眼于其本身色彩,如百合花、牛奶和雪花的颜色。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代表纯真无邪。比如说新娘在结婚时穿上纯白的婚纱,而中国古时候新娘都是穿一身红色的嫁衣。中西方对很多事物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对这些事物的感情色彩也是不同的。

案例中的中国老师和外国留学生对相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感情色彩,这正是因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的差异。中国老师不一定非要和留学生用一样的观点看问题,外国留学生也不用一切按着中国老师的思维来造句。双方可以在课下一起讨论这个问题,聊一聊不一样的文化背景怎样看待同一个事物。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由于多媒体的传播,人们的视野不断地在开拓,都在吸取着各种知识、各种文化。国家与国家间的文化在不断的融合,现在中国的新娘们也穿上了洁白的婚纱,外国朋友也穿上了旗袍;东方人开始喝起了咖啡,西方人品上了茶;国人拿起了画笔,友人提起了毛笔。文化差异固然存在,应该用包容的态度对待这些差异。

参考文献:

[1]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03.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69.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