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创新教育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

时间:2024-05-09

李倩+王哲人

摘 要: 体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体育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体育教学中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创新型体育教师队伍。那么,体育教师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才符合创新型教育的要求呢?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创新教育 体育教学 体育教师

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为了完成这一极具挑战性的历史使命,必须实施创新教育。高校创新教育主要指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是以终身体育和健康体育教育为主线,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各种体育俱乐部和各类体育竞赛等载体,多方位、多层次地加以推行和实施的。它是高校教育“三个面向”的需要,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创新教育向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体育教师的人格、观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都必须适应不断深入的创新教育的要求。

1.具备崇高师德和良好的创造性人格因素

热爱体育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工作的前提;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基础,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会强烈地意识到培养和造就创造型人才的社会责任感;才会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才会对体育教育工作充满热情,充分发挥创造性潜能,进行创造性教育。只有热爱学生,才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要求体育教师具备良好的创新性人格因素。当今,体育教师的职业还比较清苦,体育教育还没有被所有人理解和重视,教学过程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因此,体育教师更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积极的心理承受能力、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自尊自信自强的品质。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调整自我的心态、坚定自我的信念、坚持自己的正确思路,对出现的事物和问题抱有兴趣和疑问,并能进行观察和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

2.转变观念,确立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体育教学观、质量观和学生观

转变陈旧的体育教育观念,确立新的符合体育教育改革的教育观念是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前提。

2.1确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

体育课是学生参与时间最多,涉及面大,内容广的课程。体育教学既是一种运动又是教育;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要进行身体教育又要开展健康教育;既要发展技术技能又要发展学生个性;既是当前学科教育又是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既是全面发展的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又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摇篮。然而,现在的体育教学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陈旧教学观念的影响。体育课还围绕“达标”、“考试”这个中心,难以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只顾完成眼前的指标,忽视学生毕业后进行“终身体育”的需要。因此,冲破传统、陈旧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是实现体育教育创新的突破口。

2.1.1构建新的体育教学模式

教师必须加强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逐步构建以使学生懂得体育价值,引起兴趣,形成意识和培养能力为本的,在掌握“三基”过程中,培养学生朝快乐体育、生活体育和终身体育方向发展为目的的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支配一切,而主要起“导”、“导向”、“指导”的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2.1.2形成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

中国文化的大一统观念使我们忽视个性,忽视创造,在体育教学上对学生追求思维和行动的统一。缺少多元思考问题的方式。缺少科学创新所必备的怀疑和求异精神,导致教法单一,花大量时间用于强化训练学生体育的“三基”。整个教学过程都由教师唱主角,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师生关系单一僵化,教师“唯我独尊”,学生“唯命是从”。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必须营造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关键在于创设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的氛围和环境。营造鼓励学生怀疑、提问、参与、师生相互合作的体育教学氛围。教师要把信任和鼓励的目光和语言投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和锻炼。

2.1.3突出学法指导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把重心由“如何教”转到“如何学”上,由“学”体现“教”,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学生“学”的方向的把握,节奏的调控,环境的创设上。变学生“学会”为“会学”、“会炼”。在体现学法指导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体育教学中的创新不只靠某一、两种身体素质,或某个方面的技术、技能,要求开发人的各方面的潜能,需要运用包括体育素质在内的人的整体素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老师的讲解、示范或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成,而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因此,教师要将教学重心放在教会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和能力上。即在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中,要渗透科学的体育健康思想和科学的体育健康方法的教育。(2)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信心。实践证明,正确运用期望激励、“闪光点”激励、榜样激励等激励策略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消除学生的“恐惧”,使学生对学习和锻炼感到快乐和自豪。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教师期望值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感”、学习成就动机和成绩均有所提高。(3)教师要因“才”施教,不能用一种模式教学,不能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在教学中要体现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尽可能低起点、层层推进、有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一个班的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和对体育认识上的差异,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可通过多种渠道,如适当提问、分层次完成任务、同学帮助、教师辅导等,让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给予不同层次学生良好的期望。

2.2确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质量观

传统的以“单一的技术与体能锻炼”为中心的体育教育,在社会迅猛发展,教育从一次学校体育向“健康第一”、“终身体育”转变的背景下,已经不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体育教学要实行以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为中心,向培养学生学习和锻炼能力为中心的转变。使学生把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身体的锻炼,建立在自身的愿望、需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上,以浓厚的兴趣、持久的意志力和适宜的学习方法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将智力活动与体力活动有机结合,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教师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2.3确立正确的学生观

正确认识和看待学生,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是实施体育创新教育工作的前提。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也是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可以任意塑造的“泥娃娃”,培养学生的要求从批量化的生产向个性化差异发展,从“你不会,我来教;你不想学,我强制你学”中转轨,以学生为主,教师更像是一位体育锻炼俱乐部的指导,一位协调者,更是一个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练习、游戏。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技术、技能的全过程,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离不开体育,使他们喜欢体育、乐学体育。

3.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谓的教学有法就是教学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和原则,都必须按一定的教学模式或程序来教。所谓教无定法就是即使同一个教师在讲授不同的教材时,也不可能按一种模式用同一种方法教,任何教学方法都不能机械照搬。所谓贵在得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灵活地变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必须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力争做到贵在得法,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前由于受到旧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的影响,使得教学方法太单一、太枯燥,体育课基本都是同一模式: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正,或者:准备活动——学习动作技术——放松自始至终都是教师控制,把学生当做专业运动员来教,强调动作的技术规范,即使有时有些花样也是为了应付检查或者公开课评选,除此之外就是老一套。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地制约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导致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体育课。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总结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种方法:

第一,体验学习法: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自主做,且让学生把当时的心情表达出来。

第二,挫折法: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教材难度,让学生学习在失败中寻求正确的解决办法和原理。

第三,发现问题法:提倡学生积极思考,寻找问题。

第四,体验成功法:学生通过动作的完成、目标的实现、形体的完善、外界的赞美等体验成功的感受,从而积极投入到以后的活动中。

第五,启发式教学法:教师要善于表达并能很好地控制教学过程,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

4.更新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

教师要能胜任对创新性学习的引导和启发,就必须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地“充电”、“补氧”。

学校体育创新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只凭学过的专业知识显然还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随着现代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知识渗透、交叉,科技成果的不断产生和涌现,体育学科知识和理论体系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体育老师不能再是仅仅懂得一些运动技能的教师,而应该努力成精通体育学科知识,及时了解体育新知识、新动向,同时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学论、学科教学论等基本教育理论修养,掌握现代教学手段、美学知识的新型的体育教师。

5.具有激发、引导学生创新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新活动相联系的。因此,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客观环境是极为重要的。

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创造性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创造“宽松”、“活跃”、“和谐”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超“常规”的言行和想法要加以鼓励和引导,形成民主、愉快、互敬互爱、相互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互学的同学关系。使那些害怕惩罚、嘲笑和失败的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和自由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校内各项体育比赛和各种社会体育活动,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和发展的课外环境。总之,如能形成从课内到课外的良好创新环境,就能使学生在体育中提高和发展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晓文.议体育教师素质的再提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2):104-105.

[2]钟启泉,张华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270-280.

[3]张志勇.关于实施创新教育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20003(3):25-31.

[4]李太行,秦勇,温禹等.创新教育与高校体育改革[J].体育学刊,2002(5).

[5]李嘉曾.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N].中国教育报,1999—06—19(4).

[6]姚毓武,冯永丽,张大为等.素质教育思想观念与高校体育[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2):32-3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