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与追求历史课堂实效的思考

时间:2024-05-09

吴学宝

历史教学任务不是死记硬背枯燥的知识,了解人物或事件,而是借助历史发散学生的辩证思维,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历史文化素养。为此,教师应努力优化历史教学策略,追求历史课堂实效。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性思维

历史课堂应拒绝生硬的灌输,教师应选择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增强课堂实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使之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启发式教学应贯穿教学各个环节。譬如,教学“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内容,笔者就运用这一方式。首先,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即要求学生思考“甲午战争的结果及中国战败带来的得与失”这一问题。通过反馈,笔者发现诸多学生想到的是结果的负面性,却不能辩证地看到另一面。此问题无论是讲授还是讨论历来都是教学的重点,笔者认为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课堂上可以从多种角度探讨得失,但由于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观念的不同,造成课堂教学的结论往往只停留在朝廷腐败、报仇雪耻、奋发图强等传统思想上;同时,有些教师思路打不开,怕学生思想“出圈”,不鼓励发散思维,导致学生提不出新观点,思维创新性明显不足,致使堂教学很难有质的飞跃。当教师讲到甲午战争的结局,大多会强调:作为战败者,中国失去了什么?也就是对方日本得到了什么?一般学生回答是失去财富或者土地等物质方面看得见的损失。面对这一问题,如何引领学生跳出思维的桎梏,走向发展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应肯定学生的回答,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还有看不见的损失吗?你能否从另一视角进行思考?”

这样设计与实施,可以引领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并使之层层深入,重新组合原来的认知结构,力争获取多种答案,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笔者认为教学这一内容,教师不能只总结不平等条约的割地赔款内容,更要深入下去,强调这场战争影响的特殊性是对中华民族的刺激。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联想到“尊严”,笔者就进一步追问:“什么尊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联想到国家尊严或者民族尊严。笔者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尊严”二字,目的是升华学生的思想。事实证明,经过一番启发,学生的思考得以有效拓展,其认识逐渐提高,实现突破性进展:由简到难,由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由国家尊严到人格尊严。

二、实施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历史教学是一种交往与互动,这种活动发生在师生、生生之间。只有贯彻互动的理念,组织与推进教学,才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课改精神。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取得较好的成效。

比如,经济发展是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经济变化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因学生年龄小,多数学生对经济方面的内容不感兴趣,再加上很多经济问题比较抽象,学生缺乏体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像“南北朝时江南的开发”中有关“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这一内容就是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加强师生互动,推动生生交流,首先,笔者在课前查阅大量文字和图片资料,参照不同版本的教材,认认真真地钻研教材和教法,有针对性地编写导学案,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如制作多媒体课件,把带有江南特色的《茉莉花》音乐和反映北方先进生产力的瓷器、生产工具的图片带进课堂,等等。其次,是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以促进交流互动。为达此目的,笔者先运用课件播放一段优美动听的《茉莉花》、呈现一组反映江南美景的图片,把学生带到今日的江南;接着,出示《史记》中描述江南的材料,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对比,然后提出问题。通过音乐、图片,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探求新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北民南迁的背景时,笔者先让一名学生读《三国两晋南北朝歌诀》,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歌诀,分析当时社会发展的特点: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各族政权混战不断,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政权更迭频繁,除西晋短期统一外,主要是封建国家的大分裂时期。接着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黄河流域乱如麻,赵钱孙李要搬家》材料,组织学生讨论“赵钱孙李到底要不要搬家”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形成共识:战火使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北方人民为避战火不得不选择搬家,用一句话概括为“黄河流域乱如麻,赵钱孙李要搬家”。接着,继续组织学生讨论“往哪儿搬”的问题,学生回答东南西北哪个方向的都有,但他们通过讨论和笔者的引导,还是得出正确的结论。事实证明,实施互动式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挖掘学生思考的潜能。

三、让历史与现实联系,追求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

以史启智,借古看今,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历史教师要立足于一定的视野高度,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课堂内部延伸到课堂之外,由历史延伸到现实,追求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发挥启发、启智、启志的作用。

比如,讲到大唐的繁荣昌盛,让学生无比自豪的同时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肩上有历史的使命;在讲到祖国百年的屈辱史时,要对比祖国今天的繁荣富强,提醒他们时刻保持清醒,不忘落后就要挨打;要居安思危,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讲到长城,可以组织学生到长城游览,现场讲解,让学生在感受长城的宏伟壮观的同时,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与辛苦,并引导学生分析长城古、今存在的意义,让他们对长城有整体的、全面的认识。讲到抗战胜利,要联系当前世界局势,尤其是日本当权者的一些行为,提醒学生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可让学生给日本的中学生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情感。当然,也可以引导他们设想一下:如果不远的将来,中日之间再发生一次战争,结果会怎样?这种反思式历史教学尽管超出历史教材的范畴,却正是教学的精髓所在,它摆脱就事论事,体现人文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这样的学习必然会增进学生与历史学科的感情,让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总之,让历史与现实联系,是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当然,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要控制好课堂气氛;不怕学生信马由缰、思维放纵,只要他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且有理有据,就不要轻易给予否定性评价,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课堂实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