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精彩讲授,营造历史课堂浓厚的历史味道

时间:2024-05-09

李文

摘 要: 教学改革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中心,教师讲解为辅。但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具有特殊的价值,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认识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在讲授的内容选择、语言运用、教学手段的配合等方面认真研究,精心设计,从而科学、高效地使用讲授法,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讲授法 历史味道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通过描绘情景、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阐述规律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的一种方法。讲授法的优势在于,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教师合乎逻辑的论证,巧妙地设疑置疑,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等,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但讲授法的弊端显而易见,一旦操作不当,如讲授过多,专注知识目标,缺乏逻辑性、思辨性等,教学就容易进入满堂灌、注入式的深渊。在当前课程改革中,传统的讲授法作为“旧教育传统的残余”成为许多人口诛笔伐的对象,备遭指责,其主要原因是讲授被我们用得太多、太滥、太单一、太机械、太乏味。那么,传统的讲授法能否扬长避短,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呢?下面笔者结合历史教学的实际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好讲授法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讲授要惜言如金

即讲授要省时简洁。所谓惜言如金,一是要控制好讲授的时间,讲授不能太多太滥。课堂上有的老师唯恐学生听不懂,理解不透,介绍知识唯恐不全面,讲授面面俱到,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占据课堂的全部阵地,不断地向学生发射知识的炮弹,成为课堂语言的霸主。在教师的语言进攻下,学生缺乏对知识反馈的时间和空间,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制,到头来只能是教师精疲力竭、苦不堪言,学生了无兴趣、昏昏欲睡。因此,讲解首先要控制好时间,能不讲绝不讲,能少讲绝不多讲,要留下适当的空白,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思维架起腾飞的彩虹。二是讲授的语言要简洁,不拖泥带水。历史教师应该有良好的语言习惯。讲授要精练,不烦琐,需要简时,画龙点睛,一两句传神,只言片语而百意尽明。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在平时注重加强语言的修养,在课前对教学语言进行锤炼,推敲语句,斟酌详略等,做到既不烦琐,又不过分简略,恰如其分地表达所要讲解的历史知识。

二、讲授要以点带面

即讲授要有针对性,要讲到点子上。讲授占用的时间不能过长,因此,讲授应在“点”上下工夫。在讲授的过程中善于抓住实质和关键,讲在点子上,以点带面,用精练的语言解决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谓讲在点子上,就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现实社会中的热点、焦点。对确立的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教师要在讲授中适当地补充材料,从时间上加以保证,将其讲深讲透,从不同层次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关键点。针对现实社会中的热点、焦点,教师应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认识、理解或把握重大现实及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创新精神,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养成关心社会、关心现实的习惯。

三、讲授要有声有色

即讲授要有激情,讲授的语言要通俗、明白、有趣味性。历史课的讲授与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历史学科研究的领域之大,涉及面之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能触及许多的历史表象和历史概念,这些都是无法再现和实验让学生逐一直接感知的,缺少感性认识,无法形成真实的感性材料,无疑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障碍,因而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和有趣的历史教学语言,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有趣,就会使学生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体验,为学生提供观察、想象、思维和记忆的良好条件,学生才能在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讲授的引导下迈入知识的殿堂。

此外,教师的讲授应该充满情感,富有激情。教师饱满的精神,可以振奋学生,课堂伊始学生便能很快进入角色,呈现出良好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浓烈的感情,高昂的情绪,富有情感的语调都可以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的投入,带动学生思维的快速运转,使其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历史,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历史,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讲授要科学严谨

科学知识的表达,要求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历史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是紧密结合的。历史知识自身的科学属性,就自然决定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与准确、严谨与规范。要反映过去事实的客观真实性,为学生提供科学的信息,这是讲授的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讲清历史表象和历史概念。教学语言要严防表述的随意性,不能为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任意夸张或做任何臆断,从而对学生产生误导,误人子弟。同时,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通过加强对课文的概括,用简洁、正确、科学、规范的语言传授知识。

五、讲授要循循善诱

即讲授要具有启发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纲要强调课堂教学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强调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强调课堂教学要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问题。

讲授与启发式教学不应该是一对矛盾,讲授应该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途径之一。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习态度是否积极,不完全取决于课堂形式,而是取决于形式是否能激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需要。因此,历史课的讲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运用启发式的语言,一方面向学生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另一方面有目的、有意义地将所授的历史知识内容进行置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随着情节的发展去思考什么,怎样思考,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使他们的思维活动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层层展开,步步深入,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具体的史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得出结论,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个过程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多种能力的途径。

六、讲授要相得益彰

即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互配合,交替使用。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已成为一股洪流。顺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坚持教学方法的开放性,讲授就需要扬长避短。讲解的优点是简便易行,传播的信息量大。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也存在师生交流较少的弊端。课堂上教师从一而终的单一的讲授很难抓住学生,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能自始至终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而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状态、教学任务,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综合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之相互配合,最优结合,以整体优化,优势互补,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入,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呈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对于讲授法,只要合理地、科学地运用,就可以使教学向着素质教育、深化改革方面健康发展,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军.历史教学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2]季红利.历史教学应“讲”艺术.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4.

[3]赵亚夫,主编.齐渝华,石蔷,编著.历史教学课例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4]赵亚夫,主编.张静,李晓风,姚岚,孙楠著.历史学习方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