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柳国平
摘 要: 留守儿童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大难题。本文对留守儿童成长的环境因素做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育措施:家庭方面父母要常回家看看,与留守儿童保持频繁且紧密的联系;学校方面要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对留守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照;社会方面要为留守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家长 学校 社会 教育对策
日久生情乃人之常情。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儿童与母亲或者与其他主要抚养者之间会形成一种特殊的依恋关系。当儿童与主要依恋对象长时间分离,留守在其他人身边时会给儿童成长的方方面面带来诸多不利影响[1]。在实际教育中,时常会发现部分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或工作,将孩子寄托在其他亲人或亲戚的身边,使得这部分学生沦为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自己的依恋对象分离,相比正常儿童,留守儿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这也引起了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本文对制约留守儿童成长的各种环境进行系统的分析,并从中找出教育对策。
一、影响留守学生成长的环境
1.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自然地形成一种对父母的特殊情感联结。同时,父母主要担负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的职责。入学之前,父母要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生活常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使其能够顺利地适应入学后的生活环境,为孩子的入学做好充分的准备[2]。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由于面临较大的家庭经济压力,而且家庭经济来源渠道较少,迫于生计,孩子的父母往往将孩子寄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从而使孩子沦为留守儿童。导致孩子不能和父母有效的沟通,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
2.学校环境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的早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孩子进入学校,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后,孩子和家长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孩子教育的主要角色扮演者会随之由家长变为学校。也就是说,当孩子进入学校,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时,学校将在孩子的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当然,也不否认家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现行的小学教育往往实行班级制,一个班级往往有少数几个教师负责。尤其在农村学校,教师资源更加贫乏。限于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条件的限制,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每一个留守学生。此外,由于缺少严格的家庭教育,部分留守学生学习成绩和生活习惯不好,容易被教师和其他学生忽略,致使留守学生成为一个相对孤独的群体。
3.社会环境
中小学生虽然与社会直接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有限,但社会环境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意义,留守学生也不例外。因为个体的发展是其所处的生态系统环境和个体主观能动性交互作用的结果[3]。相关研究发现,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留守儿童积极健康地成长,相反,不良的社会环境会诱使儿童出现很多反社会行为[4]-[5]。这点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比比皆是。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往往会忽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能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也是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之一。
二、留守学生的教育对策
1.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儿童受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父母作为孩子的主要抚养者和教育者,是孩子依恋的主要对象。父母长期远离子女,缺少对子女的有效教育和关爱,使其沦为留守儿童,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严重阻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所以,为了能够使留守学生愉快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之中,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积极健康成长,父母应该频繁与孩子接触,一方面可以对子女实施教育,另一方面可以使孩子有安全感。当然,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父母可能难以长时间和孩子一起生活。但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至少要经常回家看看孩子。即使不在孩子身边时,也要借助各种通信手段,加强与孩子的联系,表达对孩子的关爱之情,使孩子能够切实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这样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
2.学校方面
作为传授知识和教育孩子的主要机构,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学校和教师的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有限,但是学校要善于统筹各项工作,有针对性对待特殊儿童,比如对留守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照。在经济方面,评定困难儿童助学金时可以优先考虑留守学生。教师在课余时间加强与留守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留守学生的困难和需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相应的帮助,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使留守儿童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之中。此外,学校还要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向家长了解留守学生的状况,反映留守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及时地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从而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为他们步入社会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
3.社会方面
虽然中小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时间和机会不多,但是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对他们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就社会文化而言,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使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人变得积极向上;相反,消极落后的社会文化会使人变得消极。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此外,中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但是思维水平发展有限,很难明确辨别是非。所以,有些不良的行为(比如上网)中小学生也有可能模仿或参与。尤其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管教,可能性更大。介于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杜绝学生接触这些不良的社会环境。
总之,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的社会群体,在成长中面临比正常儿童更多的不利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在日常的教育中,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共同行动起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关心,促进他们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万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112-133.
[2]王强强.儿童的入学准备[J].众心理学,2014,4:34-35.
[3]朱小同,王强强.浅谈生态系统理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1):98-99.
[4]赵富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5]曲凯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回顾与前瞻[J].青海社会科学,2009,6:49-5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