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许利平
摘 要: 翻译腔的问题由来已久,十分普遍。带有翻译腔的译文屡见不鲜,其貌似合理却神离千里。因此,有必要对翻译腔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及解决对策有所了解和认识,从而使译者找到摆脱翻译腔的途径,克服翻译腔这一难题。
关键词: 翻译腔 原因 形式 对策
引言
所谓翻译腔(Translationese),是指在进行英汉互译时译文完全照搬原文的句法结构或词序,而全然不顾英语和汉语的基本差异所带来的两种语言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因而读起来洋腔洋调,索然无味。更重要的是,这种欧化句式不但影响了原文意义的表达,而且破坏了汉语的美。本文拟将译者常见的几种“翻译腔”一一列举出来,并提出对策,希望能帮助广大的翻译爱好者在学习了大量翻译技巧后有所收获,从所要讨论的一些误译或死译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有所启发,有所感悟,尽力克服种种不良习惯,译出规范的译文。
1.“翻译腔”产生的原因
由于翻译就是一个理解原文和表达译文的过程,因此“翻译腔”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这两个方面:
1.1对原文理解不到位
在翻译实践中,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不能正确地理解,就谈不上正确地表达。因此,对原文的透彻理解是确切翻译的基础和关键。理解不了原文,又要硬着头皮翻译,为了至少使字面看起来忠实,便对原文进行逐字翻译、逐词翻译,最后的译文肯定是晦涩难懂的,有可能是连译者本人都理解不了的、“翻译腔”十足的劣译。例如:
Another reason can be traced to the ineradicable parasitic effect of ideological images that obtrude between translation itself and our perception of the phenomena involved.
译文1:另一个原因可以追溯到意识形象无法消除的寄生效应,这种意识在翻译本身和我们对于这一现象有关的认识中间强插进来。
译文2:另一个原因在于思想观念的顽固性往往在翻译本身和我们对有关现象的认识中起到干涉作用。
译文1之所以出现“翻译腔”,就是因为译者没有理解原文的意思而亦步亦趋地逐字翻译下来。
除了对原文语言的理解之外,逻辑关系的理解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下面这个例子:
Language,so to say,seems to be “speaking for itself”,i.e.according to peoples needs and expectations.
译文1:所以,语言似乎是在“为自己说话”,如根据人们的需要和期望而对语言做出不同的解释。
译文2:语言无定性,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和期望而改变。
译文1出现“翻译腔”的原因就是译者没有很好地理解原文的逻辑关系,“speaking for itself”必须能说明“according to peoples needs and expectations”,因此就不是语言“为自己说话”,而是“语言无定性”的意思了。
1.2译文表达不当
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翻译的前提,而用译语准确地表达原文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关键。在译语表达阶段,如果不了解原语与译语在语言结构上各自的特点,忽视译语表达习惯,那么译者即使读懂理解了原文,也会不自觉地受其影响和束缚,把原语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句法结构机械地移植到译语中,形成“翻译腔”。下面我们看看一个例子:
Theoretical reflection appears plethoric,repetitive,and generally unproductive.Besides,it is more than probable that the ever-increasing mass of translations actually produced is no longer affected by,and exceeds in its exigencies,the vastly artificial confine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译文1:理论上的反思数量有余,彼此重复而不大有成效。而且,很有可能由于翻译作品数量的增多就使他们不再受到,甚至超过,在需求的迫切的情况下很大程度上是翻译研究中人为的规约的影响。
译文2:理论的探讨显得虚夸浮泛、数量有余,却是老调重弹。此外,实际出版的翻译作品数量日益增多,极有可能不受翻译研究中很大程度上是人为设定的规约的影响,如果对作品的需求迫切,作品还会超过这些限制。
其实这段话不难理解,译文1的译者也理解了这句话,但是翻译出来的是支离破碎的汉语,“翻译腔”十足。这就是因为译者忽略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语序和句子结构之间的差异,刻意忠实于原文的表层形式(句式和语序),没有深入理解句子表层结构“the ever-increasing mass of translations actually produced is no longer affected by,and exceeds in its exigencies,the vastly artificial confines of Translation Studies”的深层含义。我们前面也提到过,“翻译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译者受原文表达形式的影响和束缚,不能完全脱离原文的表达方式,那么,透过原文的表层结构来分析其深层结构,或找出结构简单、语义清楚的核心句,充分领会其深层意义,再用地道的汉语把原文的深层意义表达出来便可以解决问题了。
2.“翻译腔”的主要表现
2.1逐字对译
逐字对译也称死译,表现为照抄原文的结构和词序,使得译文不忍卒读。例如:
It is an old and ragged moon.
原译:那是一个又老又破的月亮。
改译:那是一弯下弦残月。
Peter,my classmate,is a good writer and student of history.
原译:我的同学彼得是个出色的作家,还是一个学历史的学生。
改译:我的同学彼得擅长写作,又刻苦学习历史。
2.2不了解惯用语的意义产生错误
不了解惯用语的意义而张冠李戴,错误迭出。例如:
Let us be happy and live within our means.
原译:让我们高高兴兴地以自己的方式生活。
改译:让我们量入为出,有计划地生活吧,这样我们才能快乐。
上例中means有“方式,方法”的意义,但是,在惯用语live with ones means中,它的意义成了“收入”,即“量入为出”。另外,live beyond ones means意为“寅吃卯粮,入不敷出”。
The prices are subject to change.
原译:价格是交易的主题。
改译:价格经常波动。
上例中的短语be subject to意为“易于……”,而“the subject of...”才是“……的主题”。
2.3汉语基本功较差且不能纯熟地使用所学的翻译技巧
表现为要么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成为硬译、死译;要么抛开原文,随意发挥,成为自由主义。例如:
His life was cut short by cholera.
原译:他的生命由于霍乱而缩短了。
改译:他因霍乱而英年早逝。
I hope shell always feel like a daughter of America,and not like a stepchild.
原译:我希望她始终感到自己是美国的女儿,而不是前妻的孩子。
改译:我希望她一直把美国看做是自己的亲妈,而不是后妈。
3.如何克服翻译腔
3.1充分理解原文
克服翻译腔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对原文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意义上,而是要透过表层意义抓住其内涵意义。例如:
Your loss is nothing to mine.
原译:你的损失和我无关。
改译:你的损失和我的相比较不算什么。
本句的to带有比较的意味,mine表示my loss,而“和……无关”的表达方式是“have nothing to do with...”。
3.2弄清楚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克服翻译腔的第二个环节是弄清楚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英语和汉语表达形式完全相同,但意义迥然不同;反过来,英语和汉语表达同一意义,形式却完全不同。请看下例:
I knew he meant business.
原译:我知道他谈的是生意。
改译:我知道他不是开玩笑。
Business的本意是“生意,业务”,但是,“mean business”表示“认真,进入正题”,等于be serious。原译从表面上看与原文分毫不差,然而意义却相去甚远。我们始终要明白:“翻译就是翻译意思”(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而不是翻译形式。又如:
He is as good as his word.
译文:他言而有信。
译文与原文形式上差别较大,但意义很贴切,这样的译文就是我们常说的“神似而形不似”的典范。
3.3译文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克服翻译腔的第三个方面是译文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衡量译文优劣的唯一标准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即通顺、自然。请看下例:
His words really made us laugh off our heads.
译文:他的话真让我们笑掉大牙了。
千万不可译成“他的话真让我们笑掉大头了。”,这样的译文真会让人笑掉“大头”了。
结语
在翻译实践中,晦涩、难懂、令人不知所云的“翻译腔”是应该避免的。造成“翻译腔”的根本原因是:在理解过程中,译者没有充分理解原文的意思便逐字翻译;在表达过程中,没有突破原文表层结构的束缚,对译语过分追求与原语的形式对等。因此,要消除英汉互译中的“翻译腔”,译者就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努力提高外语水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扩大知识面,提高汉语修养,加强英汉比较语言的学习,在翻译时使用符合译语习惯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克服“翻译腔”,使译文流畅易懂。
参考文献:
[1]陈定案.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曹明伦.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3]古今明.英汉翻译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胡晓吉.实用英汉对比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5]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6]孙致礼.翻译:理论与实践探索.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7]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8]萧立明.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