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时间:2024-05-09

叶梦怡

摘 要: 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新课标的制定,初中历史教学日益重视社会文化史的内容,课标对文化史的表述是体现历史教学整体价值取向的风向标。本文以香港课标中文化史的专题分类方式为基准,通过对教学内容、学习程度的分析比较大陆、香港、台湾、澳门四地的初中历史最新课标在表述中国文化史方面所体现的对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民族自信心和对传统文化自豪感等价值取向上的差异,说明历史教学对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关键词: 初中课标 中国文化史 异同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递,还更承担着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等价值取向方面的重任。相较于政治史,文化史教学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更大,“其呈现的差异不仅隐含着文化史的价值取向的变化,还隐含着课程价值取向与历史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同时“历史课程标准是了解、认识、把握中学历史课程的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文本……是师生教学和教学评价的依据,也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②。教师对课标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本文所选取的课标分别为:1997年版香港“中学课程纲要中国历史科中一至中三”③、大陆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④、台湾1998年修订的“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社会学习领域”⑤和澳门修订的“初中社会与人文基本学力要求(初稿)”⑥。

香港、澳门的初中历史教学采用专题史形式,香港的课标在乙部文化史部分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选定六个专题,横向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澳门将文化史归入“文化与科技”这一范畴,作为四大范畴之一来展现;大陆和台湾的初中历史教学因采用通史体例,所以文化史融于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演变过程中,没有单独体系。就单独的文化史课标比较来看,以香港课标作为比较基准更清晰。因香港的课标在文化史部分仅是针对中国历史科,且基本集中于中国古代,因此异同的比较范围限定在中国古代文化史,同时以课标传达的价值取向为比较重点。

一、四地课标对于史前文化的表述

香港课标在课程内容上以专题的形式选择“远古时期的文化、文字起源与发展、科技文明与重要建设、中外交通发展概况、学术思想发展、宗教概说”六个课题。从具体课题看,香港课标乙部的课题一“远古时期的文化”与课题二“文字起源与发展”都属于史前文化部分,相应的内容大陆、台湾、澳门课标都有涉及,只是大陆和台湾的课标缺少文字的起源这一内容。

香港课标与此对应的要求是“认识远古时期的主要文化,并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宗教及日常生活的概况”。对旧石器时代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及新时期时代黄河、长江、珠江个流域和东北地区的史前人类活动情况都做了明确的要求,注重知识体系的全面性。

大陆课标要求“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知道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介绍了以北京人、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新旧石器时期的人类活动,在知识范围的广度上不及香港,但大陆课标更注意培养中学生的历史研究的能力与方法。

台湾在课程内容上并没有对中国的史前文化做出要求,对于中国史开端的叙述直接从三代起,但在其中一个具体的课程计划示例书中的要求是“能理解早期中国文明的起源,统整「八上」中国地形、气候对史前文化人类活动的影响”。台湾课标的特点是综合了地理的知识来系统认识史前文化,打破了各学科之间的界限,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联系意识,在学习能力要求上要高于大陆和香港。而在另一份课程计划书中要求“说明早期中国文化的起源是多元发展,有着区域的文化特色。可举河姆渡、半坡等代表性遗址具体说明”,对学习内容做具体的说明。学习能力要求上“不必列举太多遗址名称,亦不必进入方法论及学术史层次的介绍”,体现了课标制定基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原则。

澳门课标要求“描述中国传疑时代的传说故事,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没有对文明起源做具体知识上的规定,更强调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作用,注重历史学习方法的传达,符合其基本理念中强调的“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原则。

从价值取向看,以史前文化为例,香港注重具体知识的认识了解,没有体现学习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意义,尤其是在体会中华民族的传承与对中华文化强烈的归属感这一方面作用不大;大陆课标“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传承性的重视;而台湾将学习重点放在台湾早期文化的发展,弱化了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完全恪守了其“培养学生以居处的台湾为立足点”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对台湾这一地区的归属感而非中华民族的归属感;澳门课标更多体现其对培养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重视,就文明起源这个课题而言无法体现培养对悠久中华文明的自豪感与认同感。

二、四地课标对于古代科技发展的表述

香港课标课题三讲的是“科技发明与重要建设”,从知识范围看,涵盖以四大文明为代表的科技文明发展的过程,介绍长城、运河及五大都城,从内容选择上看与澳门课标最相似。因为大陆和台湾课标未有涉及工程建设的内容,所以只针对科技发展的内容做比较。香港课标要求“认识即探讨汉代造纸术、时计和天文器的发明,宋代方向仪的应用与西传概况,火药起源和火药西传的概况,唐宋两代印刷术的发展及其对文化传播的贡献”。大陆则是“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澳门要求“举出不同时期中国的重大发明及科技著作,了解古代中国科技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

港澳和大陆的课标在关于科技发展这方面的表述比较相似,在介绍科技发明本身的同时注重中国科技发明的西传和对世界文明产生的意义。从价值取向看,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及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感。通过对古代中国科技发明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先进的科技文明,在同时期内曾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对传统文化强烈的自豪感;反观台湾课标“能知道宋元时期学术、科技的发展”这一要求仅停留于对知识本身的认识,学习能力要求较低,同时只罗列科技发明本身无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三、四地课标对于中外交流和思想文化传播的表述

就“中外交通的发展”这一课题而言,除澳门课标未有涉及外,大陆和港台课标在内容和能力要求上比较相似。从内容看都涉及的是丝绸之路的开通、郑和下西洋等史实,都注重理解这些史实在中外交流方面产生的意义与影响,且学习要求相对较高。注重文化交流方面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从各地区间的交流融合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助于强化民族意识。

对于“学术思想”这一课题,香港课标从先秦的百家争鸣、汉武帝尊儒、魏晋南北朝玄学的流行、宋明理学的发展到民国以来的新文化运动,内容安排具有连贯性,一以贯之,类似的还有澳门的课标;大陆台湾因采用通史的教学模式,这些内容都置于各朝政治史内容中间。以四地都涉及的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为例看课标体现的差异,香港要求“认识先秦学术百家争鸣(主要认识儒墨法道四家概说)”。大陆要求“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台湾要求“能知道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学说的蓬勃发展”。澳门要求“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概况,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港台注重对“百家争鸣”这一现象本身的认识和了解,即对各学术思想流派的认识;大陆和澳门在知识点上着重学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重视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对于学习能力的要求高于港台。

香港文化史的最后一个课题是“宗教概说”。香港课标的要求是“认识佛教、道教、基督教、回教各教在中国的传播概况”。台湾对此相对应的课标要求是“说明魏晋南北朝佛教之传入中国,并说明道教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特别是与一般民众的关系”。澳门则要求“了解世界主要宗教的传播与发展,尊重及包容不同的宗教信仰;简述天主教在澳门的发展概况,了解天主教在澳门所扮演的角色”。港澳台对于各种宗教在中国的发展状况都有涉及,且台湾课标对道教起源这一知识点做了较高的要求,澳门则重点提到了天主教对澳门带来的影响;反观大陆课标对宗教起源发展概况在初中阶段的历史课标中基本未提及,虽然提到了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实,但主要是为了说明中西文化的交流,对具体的宗教在中国的发展概况没有做明确的要求,可以看出大陆课标在知识内容范围还不够广,可能是与现代中国普遍没有宗教信仰这一因素有关。

四、四地课标体现的价值取向

综合上述比较的结果看,就知识范围的广度而言,采用专题史教学的港澳,内容涵盖比较广,课标中对中国文化史所做的规定要远远多于大陆和台湾;从具体的能力要求看,四地对初中文化史学习的要求普遍不高,以行为动词为标准,基本都属于认识、了解的阶段,基本停留在识记的层面,虽偶有理解的要求,但整体学习能力要求要低于政治史的内容。

从课标传达的价值取向看,大陆和港澳的文化史课标都是比较注重对传统优秀的中国文化的宣扬,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增强其民族意识,但台湾地区的课标相对弱化了文化史的教学甚至整个历史教学对学生中华民族意识的培养。台湾教育部门通过《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的发布,将历史划入社会科学习领域,历史学科在中小学阶段不再作为独立学科,因此没有明确独立的历史课程标准,作为民族教育重要环节的历史教育的地位明显被削弱了;台湾教育部门还“通过一系列压缩中国史、增大台湾史的教纲修订,逐渐将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从中国史中分离出来,并将‘台湾史作为中小学历史教育内容的主体”⑦。这是“去中国化”现象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反映,因此从课标中所体现的台湾文化史相关的教学内容在学生价值取向上培养的是一种以台湾为主体的意识,难以体现对中华民族整体的归属感、认同感的培养意识,这又是政治意识形态在教学中的反映,“其最终目的是培养与形塑台湾青少年新的民族与国家认同”⑧。

课标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材制定的基础,大陆在2011年颁布新的初中历史课标后并没有及时更新教材,因此在这几年内初中历史教学都是新课标、旧教材的模式。2016年新学期新教材的投入使用,可以发现明显加重了社会文化史方面的内容,将青铜器与甲骨文、百家争鸣等与文化史相关的内容单列一课,与新课标的要求相适应。因此,与文化史课标及教学相关的研究日益重要。

注释:

①徐晓红.初中历史课标文化史的价值取向变化.教育科学论坛,2013,5:21.

②李稚勇.历史教育学新论——国际视野中的我国历史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68、71.

③香港教育署.中国历史科课程纲要,1997.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⑤台湾教育部门.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社会学习领域,1998.

⑥澳门课标为未公开发行的材料.

⑦⑧李理.“去中国化”的台湾中学历史书.台湾研究集刊,2008,2:26.

参考文献:

[1]香港教育署.中国历史科课程纲要[M].1997.

[2]台湾教育部门.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社会学习领域[M].19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李稚勇.历史教育学新论——国际视野中的我国历史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5]李理.“去中国化”的台湾中学历史书[J].台湾研究集刊,2008,(2):26.

[6]徐晓红.初中历史课标文化史的价值取向变化[J].教育科学论坛,2013,(5):2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