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张可婧
摘 要: 本文爬梳整理出《生经》中“何”系疑问代词的反问、虚指、任指三种非疑问用法案例,发现两例较少见的“何”的任指用例,可知在《生经》疑问代词系统中,“何”的句法、语义、语用功能最为完备。
关键词: 《生经》 疑问代词 任指
《生经》是竺法护于晋太康六年(公元285年)正月十九日译出的一部佛经,所处时代是代词发展史上的过渡时期,上承两汉,下启唐宋,体现出中古汉语①代词系统继承性和发展性并存的一些特点。其中包括“何”及“何”系疑问代词②——“云何”、“何所”等——非常活跃。一是使用频率高,达到75.7%③,二是它们的句法功能、语义类型、语用功能等比较完备,出现一些中古时期并不常见的疑问代词用法。
按照传统语法学关于代词的分类方法,疑问代词是基于“表示疑问或询问”的基本功能而分出的类。但就现代汉语的情况看,疑问代词具有众多非疑问的用法,即不需要对方回答,丁声树(1961:164)、刘月华(1983:59)将其分为反问、虚指和任指三类。本文拟就《生经》中的“何”系疑问代词的几种非疑问用法略作考察。
1.反问
《生经》中的绝大多数的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就是表示反问。反问是无疑而问,不需要对方回答,一般具有在原句形式基础上加以否定的功能,即是吕叔湘(1942)指出的:“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反诘句里没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否定;反诘句里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肯定。”疑问代词的反问用法在上古汉语中比较多见,这里尝试对《生经》中出现过反问用法的“何”、“何所”、“云何”、“何为”诸词作爬梳整理。
1.1作宾语
语表意义可翻译为“什么”,实际用意可翻译为“没有什么”。如:
(1)比丘尼曰:“宝如幻化,唇如彩画,端正喻膏,有何可贪?”(卷四,3/99/b)
(2)乃思己殃,食以臭草,饮以浊泉,自作己受,何所复怨?(卷四,3/99/c)
1.2作状语
1.2.1反问方式、情状、原因或目的,语表意义可翻译为“怎么会”、“怎么能”,实际用意可翻译为“没有”、“不会”、“不能”。如:
(3)世世欲离卿,何意今相掁。(卷一,3/74/c)
“何意今相掁”义为“怎么会料到今天会相遇?”
(4)猕猴答曰:“天下至愚,无过于卿!何所有肝而挂在树?”(卷一,3/76/c)
“何所有肝而挂在树?”义为“怎么会有肝脏挂在树上的呢?”
(5)其夫答曰:“是吾亲友,寄身托命,终不相疑,云何相图用以活卿耶?”(卷一,3/76/c)
(6)年少答曰:“不可越法以从人情,我应纳之,何为与卿?”(卷一,3/75/b)
此外,《生经》中还有“何须”、“何异”、“何足”、“何忍”各一例,表示反问语气,都只作状语,“何”翻译为“无”或“不”,意即为“无须”、“无异”、“无足”、“不忍”。略举1例:
(7)谓其夫言:“何须劳意损其医药?吾病甚重,当得卿所亲亲猕猴之肝,吾乃活耳!”(卷一,3/76/c)
1.2.2反问原因,语表意义可翻译为“为什么不”,实际用意可翻译为“应该”。《生经》中表肯定地反问句疑问代词凡6见,都是“何”+“不”的形式:
(8)其夫答曰:“欲得熟者,何不上树而自取之?”(卷五,3/106/b)
2.虚指
“虛指。指代不知道、说不出或不想说的人或物”④。如:
(9)会场里好像有谁在抽烟。
吕叔湘(1985:152)指出疑问代词的虚指用法“大规模的发展是近代汉语里才开始的,到了现代,不限于谁(=何人),所有的疑问代词都有虚指的用法。”上古及中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何”的虚指和任指用法并不多见。杨树达(1954:113)、吕叔湘(1985:152)、周法高(1990:227)分别仅以“何”+“人(/人名)”为例说明“何”的虚指用法汇集如下:
(10)廷尉验治何人,竟得奸诈。(《汉书·》雋不疑》);
(11)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后汉书·來歙传》)
(12)熹平元年,窦太后崩,有何人书朱雀阙,言:“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常侍侯览多杀党人,公卿皆尸祿,无有忠言者。”(《后汉书·曹节传》)
(13)有何人天未明乘马以诏版付门吏曰:“有诏。”因便驰走。(《三國志·魏志·夏侯玄傳》)
以上各例均可以翻译为不知道、说不出的“什么人”,“何人”在这里并没有表示询问义。《生经》中并没有这种典型的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例。正如吕叔湘(1985:155)指出:“疑问和虚指的过渡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间接问句,一种是在前面加‘不知之类。”这两种情况实际是不需要回答的疑问词用法,所以可以将其归入虚指功能讨论:
(14)所欣释子:“卿等且复有所合办,知何如吾办众僧事。”(卷三,3/86/c)
“知何如吾办众僧事”可译为“你们也去做一做,就会知道怎能比得上我为众僧做的事”。
(15)饥饿心恼,而自剋责,心中无计,不知何施。(卷四,3/99/c)
“不知何施”意为“不知怎么办”。
3.任指
疑问代词的任指用法,在句中“指代相关的任何人或物”(张斌,2008)。吕叔湘提到疑问代词的任指用法是从虚指用法中发展出来的,他和周法高先生都没有提到“何”任指的用例。就笔者所见,古代汉语中“何”表任指的用例很少,王华(2007)提到过两例:
(16)南方卑湿,君能日饮,毋何,时说王曰毋反而已。(《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毋何”意为“不要管什么事”“无论发生什么事”。
(17)何名何有,皆并一于阳,昌力而辞功⑤。(《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何名何有”意为“无论什么名声什么功劳”。
《生经》中也有两例不易发现的用例:
(18)若尊者子,净水洗沐,著新好衣,所有具足,无所少乏。随其所欲,欲得何衣、众宝璎珞、香花伎乐。明晨、日中、向夜,所欲止处,衣裳服饰,卧起床榻,悉得自在。(卷二,3/81/c)
(19)二百五十骑在前,二百五十骑在后,甥在其中,跨马不下。女父自出,屡观察之。王入骑中躬执甥出:“尔为是非前后方便,捕何叵得?”稽首答曰:“实尔是也!”(卷二,3/79/a)
上文例(18)中的“何”义为“(无论)什么”。全句翻译过来即为:就像一个尊贵的人,用清净之水沐浴,穿新鲜华美的服饰,所有的东西一件不少。(无论)他想要什么衣服、珠宝璎珞、香花、音乐舞蹈,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他想去的地方、想要的服饰、床铺,都能自在地得到享用。
例(19)中的“捕何叵得”方一新、王云路(2006)认为“犹言为什么抓不住你呢?”我们仔细观察上下文,从盗甥的回答“实尔是也!”(确实是这样)可以推断出“尔为是非前后方便,捕何叵得?”整个句子实际上是一个是非問句⑥,不会是一个后半段询问原因的一般問句。也不是表反问,因为如上文所言,反问实质上是起否定作用的,如例(3)“何意今相掁”即“不会料到今天会相遇”;而这里的“捕何叵得”若表反问,义应为“应该抓得住你”,不通,与上下文不合。所以例(19)全文翻译过来应为:二百五十骑乘在前,二百五十骑乘在后,甥在其中,跨坐马上不肯下来。公主的父亲出来将甥多番打量,他亲自到骑乘中去牵着甥的手问道:“你就是前前后后计谋(诸多),怎么也抓不住(的那个人吗)?”这里的“何”作方式状语表任指,义为“(无论)怎么样(都)”。疑问代词的任指用法整部《生经》中仅见此两例。
注释:
①本篇中的“中古汉语”指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语。
②指西周以来,疑问代词“何”与常常紧贴在它前后的介词、名词、动词、助词、语气词等,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内部结构开始模糊,“何”后面的词语意义逐渐虚化,从而形成固定短语乃至新词的一系列疑问词。
③除了“何(X)”外,《生经》中还有“誰”“孰”“安”“焉”“盍”“所”“用為”“若”“那”几个疑问代词。
④张斌《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21页
⑤王华《秦至汉初疑问代词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第41页:王华认为疑问代词的任指和虚指功能是秦至汉初时新产生的,可作参考。
⑥何亚南(2004)指出“为”作为加強疑问语气的副詞,佛经中可以用于是非问句,例如:
(1)却坐一面而问佛言:“瞿昙,汝为能度瀑驶流耶?”尔时世尊答言:“实尔。”(失译附姚秦录《別译杂阿含经》)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6]王华.秦至汉初疑问代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7]杨树达.词诠[M].北京:中华书局,1954.
[8]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篇[M].北京:中华书局,1990.
[9]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0]何亚南.中古汉语疑问句中“为”字的词性及来源[J]南京师大学报,2004(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