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谈数学教学的创设情境

时间:2024-05-09

张昌钦

摘 要: 在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教学中,出现了弱化导入环节的现象。作者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导入的常用方法,以期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有效教学 创设情境

数学新课程的特点是强调实践的数学,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强调活动性和过程性;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在上课时忽略了完整课题中的导入环节。现在一些教师都用多媒体授课,导入时只将教材图片用幻灯片打出,然后就滔滔不绝进入主题。只有完整有效地落实好课堂教学环节,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一、设置导入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1.有效性原则。有效教学始终是现代教学的起点与归宿,更是教学研究永恒的主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效力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以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只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改的目标。

2.承上启下原则。数学课的引入要成为联系旧知识的纽带,体现数学知识内在结构的连续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景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趣味性原则。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对于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其实就是对学习有兴趣,以学为乐事,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导入数学课要寓趣味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数学数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讲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反之学生很难立即进入角色,学习不会积极主动,教学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教师要依据教材、学情和实际环境等因素选择导入方法。

1.激趣导入法。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秘所在的心理,即“疑中生奇”,从而达到“疑中生趣”,激发学习兴趣。

2.以新换旧导入法。例如,教材中“一次函数”安排了弹簧伸长长度与所挂重物之间的关系。教师可加以改造,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例如如今手机已成为现代生活中常用的通信工具。据调查,中国联通公司在我地区手机话费支付形式有两种:方式1是月租费6元,每分钟通话费0.26元;方式2是月租费26元,每分钟通话费0.18元。方式3是中国移动通讯公司手机话费支付形式之一:免月租费,每分钟通话费0.20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情境,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数学问题。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一定想知道用哪种付费方式比较划算。

3.生活实例导入法。由于数学起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而生活实例既生动又具体,因此教师可通过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可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等“看得见,摸得着”。如讲全等判定时可以进行如下设置:七年级1班在科技活动周的校园歌手赛中想用彩纸制作一些彩旗,小颖同学把制作好的一面三角形彩旗带回家,回家之后发现彩旗破了一角。怎么办法呢?你能帮小颖再做一个和原来一样的吗?或“配镜子的实例”;教师短短几句话,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符合学生心理,点燃数学思维的火花。

4.归纳导入法。归纳导入法是通过对一类数学对象,进行不完全归纳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这是数学导入的常用方法之一,如传统教学,一支粉笔一个黑板,会占去板面大部分空间且不能移动。利用多媒体省时、省力,增加了容量,也便于学生比较观察。比如引入平方差公式时,可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多项式乘法练习。①(x+1)(x-1)=?②(2+y)(2-y)=?③(2m+n)(2m-n)=?④(1+2a)(1-2a)=?

然后点击出答案并用不同色彩引导学生比较等号左右的特点,通过归纳猜想的方式导出平方差公式。这样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导入省去了教师无用的劳动时间,紧凑了教学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发现的能力。

三、结语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技术性问题,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句话,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数学课的导入方法可谓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通过创设情境,寻求知识,可以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利用特有的功能,辅助优化数学课的导入,让导入更自然、更形象、更具体,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求、有所得。以上笔者结合教研和教学实践,谈了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和做法,供教育工作者商榷,也请同行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