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资源应用探讨

时间:2024-05-09

杨晓丹

摘 要: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在新课程理念中具有重要地位,而课堂生成资源是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因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资源”的案例进行分析,并结合已经积累的教学经验展开论述,希望能够使课堂生成资源得到有效运用。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生成资源 应用分析

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是动态的,并且具有两面性,因为生成的资源中有些是积极有效的,也有些是具有负面效应的,因此教师应及时把握积极、正面的生成资源,并将其合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生成中形成有效的思维碰撞;而对于非预设的生成资源,教师应及时、适度引导。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中的案例分析课堂生成资源的实际应用和心得体会。

1.用心预设,促进生成

实际教学中,生成与预设既相互矛盾又对立统一。面对教学中不期而遇的问题,教师要做好充分预设,这也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这一现实环境中,要求教师的预设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案灵活多变,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为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做好充分准备,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秩序和质量。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思维,在重要教学环节中充分预设,列举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积极寻找应对措施,这样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和需求随时改变教学方案,以应对各种问题。

例如,在教授学生认知分米和毫米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用生活中的事物,比如常用的吸管,然后提问吸管的长度,通过测量学生可以知道吸管的实际长度。常识下,学生可能回答10厘米,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用其他单位表述吸管长度,这时学生可能会回答1分米或100毫米。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掌握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熟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了解情况,学生的兴趣点,以及在学习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等等,这些预设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是有效学习的基础。预设既反映了教案的质量,又是教师积累经验的体现,不仅彰显着教师教学的机智和灵活,而且蕴含着教育的智慧。只有充分预设为基础,才能创造出生成的美丽。

2.知错就改,由“错误”加深对“正确”的认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误”其实是小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资源”。教师应重视“错误资源”,因为心理学家认为:不尝试错误,不让学生犯错,就将失去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所以,教师要正视学生的“错误”,正确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错误资源”,将其充分利用,并通过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最后,将错误升华,这是一个有效的过程,不仅能让学生在错误中发现、探究,还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学习信心,开发智慧。

例如,在教学比较分数大小这一内容时,教师让学生比较5/8和2/3的大小,没有公布正确答案之前,学生会有不同看法。这时,教师应该通过实际操作为学生演示:准备两张同样大小的方形纸,然后将其分别分成8等份和3等份,然后取出5/8和2/3大小的纸进行比较,这样认为5/8大于2/3的同学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加深对正确答案的记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不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而且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独立思考。

3.因势利导,将课堂中的“意外”变成有利素材

课堂资源的生成是动态的,有时课堂教学的走向会偏离教师的预设,甚至发生各种意外,这对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教学中的意外,既考验是教师的教学智慧,又考验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应因势利导,通过转变教学思路,将“意外”加工,变成有利素材,为己所用。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中,在教授统计与可能性这一内容时,教师将四个红球、两个绿球和一个蓝球放入不透明的盒子中,然后让一名同学抽取一颗球,大部分同学认为他会抽取到数量较多的红球,但是结果这个同学抽到唯一的一颗蓝球。此时学生必定会产生疑惑,教师在此时应该因势利导,让更多学生抽取,然后通过抽取球的实际情况引出统计和可能性的概念。

4.合理引导,有效生成

对于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教师应有效把握,减少在没有利用价值的资源上浪费时间和精力,对待与预设不一致的、但是有利用价值的资源时,教师应合理、巧妙地引导,将其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教学周长一课时,教师先预设问题,让学生寻找工具和办法测量一个圆的周长。不同学生会有不同方法,有的学生使用细绳围绕圆形一周,再测量细绳的长度;有的学生则将圆形在尺子上转动一周,然后读尺子上的长度。虽然第一种方法是教师想要的答案,而第二种方法则有些繁琐并且存在误差,但是教师都应该积极耐心地演示和引导,并鼓励学生寻找其他方法。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会与教师的预想有偏差,存在不完整、不准确的现象。但是,教师应起到引领作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言的同时,适当引导,把握学生思维方向,使学生由“偏”转“正”,提高生成资源的有效性。

5.巧设问题,以“考问”激发学生的动力

小学阶段,虽然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较幼儿阶段有所成长,但还是处在不断发展的时期,对事物的认知不足,理解具有片面性,生性好动,好奇心强,容易从生动形象的情境中了解事物,发现问题。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利用游戏教学法,迎合小学生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的,设计相应的数学游戏,以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寓教于乐。游戏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而且促使学生通过游戏发现问题,独立思考。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可以开展“找兄弟”的游戏,帮助低年级学生进行数字练习。比如学生拿着数字“8”的卡片,说:“我今年八岁,姐姐比我大一岁,我的姐姐在哪里?”这时拿着卡片“9”的学生站起来说:“九岁的姐姐在这里。”通过这样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对数字产生兴趣,减少厌学情绪,让学生在教学游戏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总之,教师要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资源生成是动态的。教师要抓住所有教学信息,正视教学中的“意外”,不要有回避心理,而是应该因势利导,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案,让教学在最佳思路下进行。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把握生成资源,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镇辉.小学数学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探究[J].吉林教育,2016(18).

[2]王伟.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J].吉林教育,2016(1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