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微

时间:2024-05-09

达朝莲

摘 要: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利于课堂教学的现象,如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等。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广大数学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数学有效性 教学理念 教学情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教师难以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教学中教师仍然处于主导者地位,以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严重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对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看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学生主体优势

新课改教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然而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学生视为储存知识的容器,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整节课的学习过程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一直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整个学习过程机械、重复。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逐渐丧失了数学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学习效率较低,课堂教学质量一直处在低水平。

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转变教学理念,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自觉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角色,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多设计一些能让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笔者打破传统枯燥的概念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并通过观察和思考总结出三角形的概念。在学生纷纷发言之后,笔者再次提出疑问,谁能用三条线段画出三角形以外的图形,在学生思考和尝试后纷纷表示不能,于是假命题被一举攻破,笔者顺势引出三角形的概念。如此一来,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在活动中牢固掌握了课堂教学知识,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探索和学习,小学数学学习亦是如此,只有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才能更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数学学习的方法。但是当前的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加之教学方法单一重复,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灌输式教学,反而使学生逐渐丧失数学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开小差,严重影响数学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的现有认知出发,将数学问题置于趣味性的特定教学情境中,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对趣味化情境的注意力转化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内在动力。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笔者把一个大萝卜和一把刀带到了课堂,学生有些莫名其妙。开始我先削萝卜,第一刀削出一个面,然后垂直这个面又削出第二刀,削出一个边,然后垂直这两个面又削出第三刀,削出一个尖尖的顶,这时学生兴趣盎然,于是笔者提出疑问:“如果用刀垂直于各个面继续削下去会怎样呢?”学生都好奇地看着一个具有六个面、十二个棱、八个顶的长方体展现出来。这个情境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好奇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联系显示生活,将数学学习生活化

数学是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将数学学习生活化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一味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使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完全脱离,使数学教学完全失去价值。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将数学问题和现实生活有效结合起,引导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发现数学的奇妙和美丽,从而引发学生内在的数学学习动力,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另外,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教师将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将数学问题赋予到实际生活中,不仅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还能引起学生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起师生之间的共鸣。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笔者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几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然后对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能找到家里的什么东西和这个图形一样吗?”待学生说出后,笔者对学生说:“还能找到其他的平行四边形的例子吗?”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生立即与周围同学开始了热烈议论,并因此也感悟到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样,有效地将数学学习融入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现实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参加数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华.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1,9.

[2]武友松.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考试周刊,2013,9.

[3]徐珊珊.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J].考试周刊,2013,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