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

时间:2024-05-09

游濑溟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数学计算能力,而且要能够对生活学习中出现的数学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发展终身学习能力,提升数学素养。本文在分析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究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 学生主体 能力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应试教育思想片面影响。

虽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已经逐渐淡化学生的成绩,但是在高考的影响下隐性竞争仍然存在,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追求愈演愈烈。在目前的体制下,成绩仍然是家长和社会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在不停地追求成绩,而教学改革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以导学案激发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的学习更多地靠学生自己,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而成绩的要求需要教师牢牢把握一切,兴趣的激发没有作业更具有直观性和可控制性,很多教师在课堂形式上出现多样化特征,但是并没有从思想上认同课程改革的实效性,在学校中也没有形成进行课程学习、课程讨论和课程探究的氛围。

(二)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忽视了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将重心放在了教师的教上,如教师讲解的内容是否丰富,讲解的过程是否清晰,知识的呈现是否系统完整,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使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不敢轻易地对课堂的问题进行质疑,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在不断消除学生的问题和兴趣,而没有激发学生产生新的研究问题,学习也就呈现出一定的封闭性。同时,讲授制的课堂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随着教师,听取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借助机械记忆完成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难产生新的学习问题,学习能力也就无法得到培养。

(三)关注知识技能忽视创新。

小学数学不是机械化知识的传递,而是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一种个性化的建构过程,是学生思维力和创造力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不是教师将新的数字、运算顺序和运算规则、运算过程直接灌输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没有教师理论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直接性控制,给予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空间和自由。但是,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仍然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准确再现了教师讲解的课堂知识,是否按照教师的方法进行分析,而不关注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的想法和创新,这样就挫伤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与关注知识技能相关的是,关注知识结果忽视知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考过程是否足够科学,思考的内容是否具有层次感,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得到了充分发展,而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关注学生是否完整准确地记录了课堂讲授内容,是否愿意花时间进行机械练习。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课前自主学习,明确新内容的难点。

新课程背景下,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课程改革,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明确新知识学习中的主要问题,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导学案引导和督促学生进行。例如,在《圆》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导学案“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做成正方形、三角形,会是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认识圆的特征,圆是封闭曲线,没有角;同时借助书本知识的学习,学生也知道了圆的基本元素,圆点、半径、直径、周长是什么等;学生在自主尝试的过程中,也知道了圆形的画法,那么这些内容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都可以一带而过的知识点。在课前,教师引导学生试图探究了直径的长度和数量,周长的运算方法,以及圆形在不以整体出现时,怎样进行运算等,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而学生导学案的解答也确定了新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重点是周长,难点是圆形不完整出现时的运算,这就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了支撑。

(二)情境生活化,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数学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内容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而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重要桥梁便是情境。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促进数学问题的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在《图形的运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民间剪纸艺术的典型作品通过ppt展示给学生,通过丰富的视觉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剪纸作品,试着剪一剪,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发现,剪纸需要把纸折叠,有的学生选择了小树,有的学生选择了“囍”字,有的选择了花朵,在不断尝试中学生走进了新内容的学习中,对对称图形产生了很大兴趣。在《旋转》的学习中,教师以学生熟悉的游戏“俄罗斯方块”,带领学生观看并表述图形的变化,一人表述,一人操作,引导学生逐渐走进旋转的情境中,思考旋转的游戏道具什么是不变的,什么是运动的,思考运动的轨迹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走进新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三)小组讨论,解决主要问题。

课堂教学就是针对学生的问题以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借助小组共同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方式促进知识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因数和倍数》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创设情境“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长和宽都是整数,请猜一猜长和宽各是多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自学知道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但是对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最大和最小的倍数等,仍然存在认知盲点。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讨。教师给学生出示一组数字,0、3、4、7、15、16、77中选择两个数字,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探索因素和倍数的关系;同时,教师通过活动“小蜗牛找倍数”通过数轴的表示引导学生展开探索,促进知识的形象化,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提高学生能力。

(四)小组展示,组间交流。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每个小组不可能对所有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通过分组使每个小组在15~20分钟的时间内,解决本小组的研究课题,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班级学生可以自由移动,对于自己不明确的地方可以进行提问,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复述的方式,促进知识的掌握和分析,并促进组间的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知识的学习,完成学生的自主建构。例如,在《扇形统计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以讲授法告诉学生扇形统计图怎样进行表示,怎样进行统计等,而是引导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主题,自主搜集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并最终以扇形图的形式进行展示,这样通过各小组的展示实现组间的交流,将每个学生在探讨学习中的产生的问题展示出来共同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内容的深化。

综上所述,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传统小学课堂采用的是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课堂关注的是教师讲的内容是否系统,而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需要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参与讨论,这就需要课前的自主思考,课堂中情境的创设,小组讨论和组间的分享。

参考文献:

[1]魏雪峰,崔光佐.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分析、模拟及其教学启示——以“异分母相加”问题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3,v.34;No.24711:115-12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