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祁鸣
摘 要: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并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精神 培养方法
21世纪提倡全民创新的未来,对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逐渐成为现代教育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建构包含创新精神的教育体系,培养出能够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就要从小抓起,重视并加强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呢?
一、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就如学习兴趣一般,是学生自发地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所具有的创新能力,要以知识为基础,在积极情绪的影响下才能不断产生。在平时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如果一位学生和某个老师很亲近,并且很喜欢这位老师,就会对这位老师的课更积极投入,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知识,且在遇到学习困难时会表现出强烈的钻研精神。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放下架子,成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交流想法,每时每刻都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就能给学生创设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真聪明!”“你太棒了!”“你怎么有这么妙的想法!”“老师都佩服你了!”等等,给学生营造十分愉快、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并乐于质疑,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在真理面前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欲望。
二、悉心呵护,重视创新萌芽。
学生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对该事物有不同常人的感受与独到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虽然有时候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不完全正确的,我们还是要重视和保护。怎样重视和保护学生的创新萌芽?就是需要老师在平时课堂中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提问,这才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大体现。不会提问的学习就像一潭死水。提出疑问,诱发思维,就像给这潭死水投掷石子而激起浪花。有时候教师很怕学生质疑就打乱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害怕自己无法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以不敢也不愿意让学生质疑,这显然是讳疾忌医。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创新性”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学会思考的方法,更有效地获得知识。当然学生质疑并不会随时随地都好,也要教师合理安排质疑时机。一般来说,可分三个阶段:课前、课中、课后。如课前发问即根据课题发问,课中发问即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课后发问就可以从归纳总结文章写作特点方面着手。教师还应结合实际情况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初读前,可用“开门见山”的形式,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困惑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注意关注后进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细读中,运用“诱导式”。如教学《赤壁之战》时,在学生弄清了曹操和东吴的兵力对比后,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打败曹军的?”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寻求答案,兴趣浓、效果好。精读后,可用“询问式”。如:“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老师有哪些地方没讲清楚,请你告诉我。”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过程,进行信息反馈,进行学习的再创新,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速成长。
三、开展活动,发展创新能力。
除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外,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更多、更全面地为学生提供创新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不同的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的发展。那么,我们可以开展哪些语文课外活动呢?
1.课外阅读
每一篇文学作品、名师大作,都是作者对生活的个性化见解,都是作家创新之作。学生积极地进行课外阅读,就能在阅读了解世界,思考世界,从中吸取适合自己的知识,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精神。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建图书园地,学做小诗人,学写读书报告、读书心得,并利用好课余时间让学生充分进行阅读交流。
2.兴趣活动
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特别是学生,他们的兴趣就是学习的强大动力。一般对学习有兴趣的孩子往往学习也会变得很主动。所以,教师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兴趣活动,如读报兴趣小组、读书兴趣小组等,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能力,在语文兴趣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四、传授学法,强调创新个性。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教学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授人以渔”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平时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利用科学的方法获取知识,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老师们都喜欢搞“统一”,统一的教法、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路,用固定答题模式禁锢学生,压抑了学生思维,压抑了学生个性,如何谈创新呢?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法传授不是不需要,只是还要强调个性培养。例如可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典型示范,展示学法,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悟出学法。如在教学《三个小伙伴》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初读了解栽树的步骤,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小动物“小野猪”挖树坑时,让学生知道栽树首先需要挖树坑,小野猪用硬硬的嘴巴拱出了树坑,在反复朗读中抓住了关键词“不要紧,不要紧,硬硬的嘴巴拱出”,以此方法,组织学生自己归纳和总结小袋鼠和小象的栽树情况,从而得出在遇到困难时相互合作才能解决困难的道理。当然也有学生说自己明白了栽树的方法等。学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这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
1.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中,培养独立性思维能力。
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教师要让课堂活起来。”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呢?这就需要学生乐于参与、时时参与、全面参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教师要学会让每位学生都踊跃讨论,从而锻炼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用独到的眼光发现问题并找寻答案。如教《狐假虎威》一文时,教师可以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有一只狡猾的狐狸,为了让老虎不吃自己,就骗老虎说自己才是百兽之王,大家想一想,老虎会轻易相信吗?狐狸会用什么花招?”以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而,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思考狐狸到底耍了什么手段?成功了没有?这样,层层深入,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给予学生探索新知的机会。
2.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突破常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要让“教师问—学生答”变为“学生问—学生答”。如果一直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机械地回答,那么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更不用说发散性思维了。教师应该按照教材内容不断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创设思考情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挥个性创造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