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论文言虚词的学习策略

时间:2024-05-09

刘慧敏

文言虚词是句式结构的基础,是文言文的灵魂。文言虚词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阅读、掌握文言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一、记忆文言虚词意义的策略

虚词有其特殊性,与现代汉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利用已有的联系和记忆,更方便学生学习陌生的文言虚词。

1.立足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教材是我们接触文言文最主要的工具,教材是一切的来源,教材是基础,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学会思考,学会举一反三。在高中课本中共出现18个文言虚词3390次,其中“之”出现的次数最多,“焉”出现的次数最少。十八个虚词频率依次是之、而、以、也、其、为、于、者、与、所、何、乎、乃、则、且、因、若、焉。由此可见,课本出现的次数与高考考点有很大联系,因此,立足课本,是把握高考的前提条件。

2.虚词的理解依赖于文言文学习的文学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对文言虚词乃至文言文的学习不应停留于考试,要将它的文学性和工具性相结合,并将价值发挥得更大。虚词的学习属于其工具性的一部分,对文言文的理解属于文学性的一部分,通过准确把握文言文中表现出的情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虚词的用法。比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是项伯告知项羽即将攻打刘邦的时候,张良问刘邦的话,此时情形已经非常紧张,张良迫切想知道刘邦进入关内的原因,因此可以判定这是一个问句。这句话中没有能够表示疑问语气的字,“者”在这里就是一种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因此,要真正提高虚词的水平必须在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这是新课标的目的和宗旨。

3.利用固定结构学习虚词。

通过学生熟悉的成语向学生传递虚词的相关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虚词。例如安之若素,之在这里就是代词,指代人或物。在教材中就有许多事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忘乎所以,乎的意思明确解释为古汉语虚词,无词汇意义。在课本中如:“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如平常会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可以分析出“之”是放在名词的“人”和动词的“死”之间,将是用来修饰“死”的,那么就可以解释出之的含义为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4.利用古今异议,区别记忆。

古今异议虽然属于实词的特殊用法,但是虚词经历了古今的变化。语言的发展变化导致某些词意发生变化,特殊才更好地有利于学生区别记忆。例如“夫人”在现代汉语中其意思为男性配偶的称谓或交往时对已婚女士的礼貌用语,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夫”有不同的读音,它是作为句首语气词使用的。可以将二者放在一起对比教学,从而凸显其特殊性。教师要启发学生考虑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如“以为”,现在这是一个词,意思为认为。在古文中,“以”是一个介词,表示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为”是一个动词,是作为的意思。“以+代词或名词性词语”组成介词词组,比如“然后以六合为家”。

二、虚词用法判断策略

1.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判断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构成古代文言文的句法结构,因此,语法对把握文言虚词有特殊的意义。现阶段,学生对汉语语法了解程度不深,加上学校教学的弱语法化,使得学生对基础的知识一窍不通。学生需要知道句子的构成成分有哪些,由基础的主语、谓语、宾语,还有定语、状语、补语。正常的句式应该是[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的结构,判断文言句子与正常句式不同时就可以考虑不是存在特殊句式,就可以考虑虚词在这里是不是特殊句式的标志,例如之的用法。“何陋之有?”在这句话中“何”为宾语,“有”为谓语,按照语法特点应该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正常句式就是“有何陋之?”可以判断“之”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了解上下文内容,利用语境判断。

文言虚词一定程度上是表达句子语气的,因此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对上下文的充分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这一句的具体时语气有所帮助。

2009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

根据此句话的意义,可以知道它所表达的语气应该是加强反问语气。利用上下文意思,再加上具体的翻译就可以知道虚词在这句话中的意义。

我们还可以利用在上下文中是否存在与这一句相对应的句子,假如存在,那么就可以根据上下句之间的词性判断此句中的虚词意义。

3.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对所学古代知识的准确把握并理解其含义。因此,在日常学习中,要练习现代汉语与文言文。成语大多数是从古代汉语变换而来的,因此我们可以在成语身上看到古代汉语的特点,从成语入手理解文言虚词。如,成语“青出于蓝”,这里的“于”为介词,“于蓝”构成介词短语,放在谓语“出”后作补语。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习惯将介词结构当做状语,并称呼这种语法现象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这样学生弄明白这里的“于”的用法,就可以以此类推,更容易地理解文言文中的类似语法现象。

在文言文虚词学习中,利用这些方法学会自己分析判断文言文虚词知识,渐渐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如此就实现文言文教学“授之以渔”的目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