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四个全面”协调推进与苏区精神传承发展

时间:2024-04-23

谢广生 彭今琴 王永福

[摘要]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搭建了治国理政总体框架,铺就了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是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规划。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应更加注重传承和发展苏区精神内涵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赋予苏区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打造苏区精神的新特质。

[关键词]“四个全面”苏区精神

相互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搭建了治国理政总体框架,铺就了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是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规划。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苏区时期培育、形成了苏区精神。苏区精神从本质上看,是中国共产党人和无数革命先烈在革命战争年代血与火的拼搏中,用生命与鲜血构筑、凝聚而成的一种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苏区精神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是多层次多方面的。2011年11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的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我们必须传承和发展苏区精神的丰富内涵:坚定信念、争创一流,注重调查、求真务实,关心群众、“咸淡”与共,思想建党、保持先进,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前仆后继、无私奉献。苏区精神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应更加注重传承和发展苏区精神内涵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赋予苏区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打造苏区精神的新特质。

一、“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

2014年11月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12月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从时间轴来看,“四个全面”是习近平在不同场合逐步提出的。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是习近平2014年10月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来的。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小康社会”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015年3月,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和倡议。“一带”: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一带一路”是中国经济长期战略规划。“一带一路”建设在化解中国产能过剩和外汇资产过剩、平衡内陆和沿海的经济差距、拉动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中国高端装备出口等环节上具有极高战略意义,为我国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将奠定坚实的基础。

2.全面深化改革。“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强国富民之路。其成效之一是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对外封闭的情况,令中国大陆向世界开放,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国际上的形象,使中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综合实力大幅度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现已成为国际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各个领域的改革主线,反映各个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例如经济领域,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即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财税金融、宏观调控等经济领域的所有改革,都要围绕这个主线来展开和推进。提出每个领域各自特定的主线和方向,不仅全面深化改革总方向不会迷失,每个领域改革也不会偏向。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挥其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火车头”牵引作用。15个改革任务中,6个是经济,生态文明体制也与经济密切相关。经济占所有改革任务近一半。一方面是为了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另一方面也是实践需要,当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改革的决心和勇气,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有胆识、敢于碰硬、勇于担当的气魄,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抓工作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和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它是治国之道,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思想体系、一种治国原则体系和一种治国制度体系的总成,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在这一整套的庞大体系中,宪法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宪法是法治的标志,没有宪法,就没有法治,就不可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在很大程度上讲,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4.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讲话中指出:“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打铁还需自身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老虎”“苍蝇”一起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一个有着86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只有坚持严密组织、严明纪律、严格管理、严肃监督,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肩负起带领13亿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巨任务。新形势下,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党风问题和腐败问题关乎人心向背,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从严治党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党的执政地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治党的重要原则,如果不从严治党,很容易滋长脱离群众的倾向,腐败的风气就会滋生蔓延。“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根本要求。党的性质、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党始终严而有力,治国必会卓有成效。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从严治党。“从严治党”要从五个方面来抓:要严格按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要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要在党内生活中讲党性,讲原则,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弘扬正气,反对歪风;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发展党员,严肃处理不合格党员;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五条涵盖了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应更加注重传承和发展苏区精神内涵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努力打造苏区精神的新特质

1.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应更加注重传承和发展“坚定信念、争创一流”的理念。“坚定信念,争创一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也是苏区精神的根本和最显著的特征。苏区党和红军尤其是他们中的无数先烈之所以不怕牺牲,英勇战斗,靠的是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为求工农大众彻底解放的坚定信念,他们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然胜利。坚定的理想信念,鼓舞着苏区军民勇于开拓苏维埃的疆土,勇于开辟一条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勇于创造“第一等的工作”。我们党领导土地革命战争艰苦奋斗的这些光辉成果,无一不是毛泽东当年在中央苏区提出的“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极大成功,无一不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史上破天荒第一次的伟大创举。

2.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应更加注重传承和发展“注重调查、求真务实”的作风。“注重调查,求真务实”,是“全面深化改革”强有力的抓手,也是苏区精神的精髓和思想基础。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党内和红军中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倾向十分盛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苏区干部非常注重调查研究。1930年5月毛泽东在寻乌做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调查,写出了《调查工作》(即《反对本本主义》)这篇光辉著作,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第一次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毛泽东先后对苏区多地进行调研活动,形成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论著,深刻批判了党内一部分同志盲目执行上级指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动辄拿出“本本”吓唬人的恶劣作风。阐述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的极端重要性,在我党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基本思想。《反对本本主义》尖锐地批评“本本主义”是“保守的思想路线”,“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在他的倡导下,各级党政干部十分注重调查研究、求真务实,不断开创新局面。对于军事斗争,毛泽东更是强调深入调查研究,哪里的敌人力量薄弱就向哪里进军,不断进行大穿插、大迂回,在以弱对强的不利形势下取得反“围剿”的胜利。中央苏区的开辟和发展,是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实际调查,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硕果。毛泽东在调查中不耻下问、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和“眼睛向下”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为广大苏区干部群众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他的率先垂范下,中央苏区涌现出一批重视调查研究,敢于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走群众路线的苏区干部。

3.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应更加注重传承和发展“关心群众、‘咸淡’与共”的传统。“关心群众,‘咸淡’与共”,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群众基础,也是苏区精神的重要根基和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并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苏区时期,党和红军之所以能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恶劣条件下坚持达数年之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和苏区干部始终与人民群众艰苦与共,患难相依,“有盐有咸,无盐同淡”,建立了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党和苏维埃政府 “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开拓进取,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的精神状态。满怀深情地关心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和实际问题,树立了共产党人甘为“人民公仆”的形象。党以自己正确的政策、模范的行动、钢铁的纪律,集中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年的“创造第一等工作”的兴国等县的一大批苏区干部,关心群众、为群众模范带头的“苏区干部好作风”,是共产党人崇高品质的集中体现,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应更加注重传承和发展“思想建党、保持先进”的原则。“思想建党,保持先进”,加强党的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组织保证,也是苏区精神的核心内容和永葆党的先进性的秘笈。在农村革命战争的环境中,在党和军队的主要成分是农民的条件下,如何克服来自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及其他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影响,把党建设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把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这是关系中国革命成败的根本问题。在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上,毛泽东针对党和红军中存在的种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及其危害,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强调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要经常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从而探索出一条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成功之路,这对我们党的建设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5.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应更加注重传承和发展“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准则。“清正廉洁,克己奉公”,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也是苏区精神的政治本色。苏区在那样严酷的历史条件下,特别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强调树立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为苏区造就出一大批治国安邦的党政军优秀领导干部奠定了基础。被老百姓赞誉的苏区干部,吃的金丝汤(红薯丝),睡的金丝床(稻草),穿的金丝鞋(草鞋),夜晚提着灯笼去走家串户。苏区人民夸奖苏区干部和苏维埃政府是紧密联系群众、没有官架子的“提包政府”。毛泽东高度评价说: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体现了“我们的政治本色”。同时, 严明法纪,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凡贪污腐化行为一旦发现必受严惩。在1932年4月至1934年3月两年间,苏维埃中央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处决了8名腐败分子。在红军离开中央苏区转移前,苏维埃中央审计委员会发表的审计报告说:“我们可以夸耀:只有苏维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

6.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应更加注重传承和发展“前仆后继、无私奉献”的气概。“前仆后继,无私奉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后盾,也是数百万苏区军民践行苏区精神的突出表现。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保卫翻身解放的革命果实,保卫和发展红色区域,苏区人民踊跃参军参战。在长达五年的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战争中,是苏区民众用汗水和鲜血支撑的。在扩红运动中,到处出现了父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当红军或父子同当红军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情景。仅赣南13个苏区县总人口约240万,青壮年有50万,先后参加红军的有33万余人,支前的有60多万。在为苏维埃革命英勇牺牲的20余万红军战士中,有名有姓的烈士为10.8万余人,占全国革命烈士总数的1/16。兴国、瑞金、于都、宁都等县的烈士都在1.6万人以上。苏区人民为革命前仆后继,一往无前,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顽强斗志。同时,为了支援革命战争,他们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苏区人民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这种敢于斗争、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精神,确实惊天地泣鬼神。

“四个全面”与苏区精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苏区精神是“四个全面”战略协调推进的强大精神支柱,弘扬苏区精神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的动力源泉;“四个全面”战略协调推进是践行苏区精神的“试金石”,苏区精神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的行动指南;“四个全面”战略协调推进赋予了苏区精神传承发展的时代新内涵,苏区精神是指引我们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征途中的灯塔。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