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积蓄思维能量, 提升数学课堂 “颜值”

时间:2024-05-09

马秋玲

数学虽是一门重要学科,其“颜值”却并不高。数学在很多人眼中是枯燥的、干巴巴的、无趣的。这在小学阶段其实已初见端倪。笔者一次与学生就话题“你喜欢数学课吗?”聊天,所得答案毫无悬念的不乐观。再问学生:“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说要好玩,要有趣,要做游戏……所有这些恰反映出学生的“童心”所追求的数学课堂应该是有“童趣”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贴近了学生的数学课堂,才是学生能参与其中的课堂。那么如何满足学生需要,成为“高颜值”的课堂呢?

数学家高斯赞誉“数学是科学之王”,可见数学学科本身存在着迷人魅力。数学严密的逻辑性和严谨的精准性,人一旦深入学科本质撞见思维光芒,就会真真实实爱上数学。把数学变得活泼有趣,其实是使思维活泼有趣,只有体验到思维乐趣,才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感性积淀,真正让学生爱上数学。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在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知识体系,使得他们对课堂中的原汁数学味嗅觉越来越灵敏。学生的这个特性,使得数学课堂能够以其独特学科特色真正吸引学生,课堂上的思维能量才是数学课堂的“颜值”所在。

一、情境呈现数学元素,激思维乐趣

例如三年级上册的《24时计时法》这一内容,教材安排的是一张电视节目预报单。大部分学生对上面的时刻能读能认。但是为了使学生能结合自身经验谈谈对24时记时法的认识,使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情,并从学情生成教法,我创设了如下情境:展示班主任老师的作息时间表,包括老师的起床时间6:00,出门上班7:10时间,午饭时间11:45,阳光活动时间15:20,下班时间17:00,晚饭时间18:00,睡觉时间22:00,要求学生根据时刻,用手势或图画表示太阳的位置。这是个游戏情境,学生肯定是感兴趣的,并能在这个过程中自由发挥。更重要的是这个情境直接与24时计时法直接关联,学生在第一时间就融入了对教学内容的思考中,同时学生想要正确表示15:20时的太阳位置,需要切换到“下午3时20分”理解,使学生能直接将探索焦点聚集到本课的难点,所思所论都是围绕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12时)展开的。这样的情境创设既以“数学味”吸引学生,又以“数学味”诱生深入。

二、资料贴近学生生活,让思维落脚

例如学了“比的意义”之后,教材需要介绍“黄金比”。很多教师在介绍这个内容时,无非是将相关“黄金比”的文字内容整理成文字或图片供学生阅读。而这些文字和图片的数量再大,我觉得简单的阅读过程并不能使学生体会到黄金比带来的美感与作用,学生的印象也不深。因此我精心制作了一系列图片,包括电视屏幕的长宽数据、模特肚脐高度和人体总高度数据、摄影画面构图的数据、埃菲尔铁塔的第二层平台高度与总塔高……均以黄金分割点为依据,同时配以另一组对比图片。组织学生根据图片中数据进行比值计算,使学生在对比与辨别中发现并欣赏黄金比所带来的和谐比例关系和美学价值。这样的信息呈现通过比值计算,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物品和建筑的设计、美术创造、人体与自然等方面都广泛存在着,体会到生活中设计不是那么随意简单的,而是往往凝聚了人类的智慧。

三、媒体助力化解难点,扫思维障碍

数学课堂需要媒体的协助,但是目前有的教师盲目使用,置教学内容于不顾,有些简单或者易知的知识点,也用多媒体重复加以演示,剥夺了学生表达或思考的机会,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一些便于教师实物演示的环节也用电脑演示,淡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有些课件又太过繁杂,主次不分,追求动画效果,却忽视了本质的数学知识……其实“成也萧何败萧何”。用在实处,帮助化解难点,帮助学生从中品出“数学味”的多媒体才是必需的。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声色俱备的情境;利用多媒体呈现图片与文字资料、再现解题思路快捷而方便;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的、多角度的观察,将数学公式、概念等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利用多媒体进行复杂实验的模拟与扩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操作指导明确具体,为思维开路

有效的操作活动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操作,通过操作解决什么问题,目标是什么等,操作活动要深入问题本质,不要为操作而操作,流于形式。有深度的操作活动是一座桥梁,它使学生感知进一步积累,形象进一步丰富,经验进一步明晰。操作后一定要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对操作结果认真总结、准确归纳,使具体动作与感性认识转化成抽象逻辑与理性认识。

五、讨论按需给足时间,得思维收获

教师应根据各班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在有“疑”处、有“异”处、有“益”处、需“忆”处、需“议”处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讨论。时间不足的课堂讨论只能是“形式主义”,不但浪费时间,影响学生讨论的兴趣,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也无法知道学生真实的思考水平。所以讨论必须给足学生时间,根据学生需要而定,学生只有经过充分思考、认真求证、流畅整理才有勇气将其表达出来。学生需要通过双方互动、多方互动,相互启发,才能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因此时间的保证是必要的,否则中断思维不但引起学生的不满足,而且无法使学生有所收获。

一名成功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实施的不仅是数学教学,更应是数学教育。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需要从数学学习中“了解、理解、掌握、运用”一些数学知识,需要“经历、体验、探索”一些数学过程。这并不是几个数学游戏能达到的效果。只有积蓄思维能量的课堂,呈现数学最本质的思维之美,提升数学课堂的真正“颜值”,将已走远的数学拉回学生身边,让学生真正走入数学世界,因数学思维乐趣而“爱”上数学,使得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可能,这才是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