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钱宝英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也是中小学教育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然而,初中生以较高的数学成绩升入高中后,由于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学,没有深刻理解数学核心概念,也没有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导致学生在破题时不会解决问题。由此引起厌学、恐惧、过度焦虑等典型的学习障碍心理特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相当多的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出现严重的学习障碍,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严重影响数学教学质量。因此,分析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的具体因素,并提出对策非常有必要。
一、依赖心理
有些学生习惯于教师把知识嚼烂后“喂”给他,在学习数学时常常反映出依赖直观、囿于习惯的学习方式,希望有现成的公式或解题模式。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树立“自食其力”的思想,在教学方法上适宜运用发现法教学,将数学活动经验和教学思想相结合,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同时设计出中低难度且启发性较强的序列问题以克服学生独立思维过程中的困难,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的真谛,又有利于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产生成就感。
二、厌烦心理
有些学生对数学缺乏好奇心,对数学的艺术美感和逻辑美感体会不深,导致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从而产生厌烦心理。对于有厌烦心理的学生,教师除了及时帮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消化吸收外,还要运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采取激励措施和帮扶措施,对于学力不足的学生,应给予特殊照顾,适当降低学习要求,只要在学生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就是进步,不要苛求所有学生处于同一个发展水平。
三、恐惧心理
当学生的主观意愿与客观现实发生了矛盾,所遇到的学习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时,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
对有恐惧心理的学生,教师首先要用自己真挚的情感、和蔼的表情、亲切的动作、温和的语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师爱效应。教学民主是消除学生恐惧心理的良药。心理学实验表明,学生根据授课教师的严厉程度优先做某科作业,课前准备不足的学生,在上课时所产生的那种紧张状态,大大妨碍了学生的认知活动。其实,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针对学生实际,力求把课讲透、讲精,注意处理好具体知识内容的学习与基础数学思想的培养二者之间的关系。再次要注重对有恐惧心理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弄懂教材中的知识内容,顺利完成作业,逐步提高数学思维的质量。最后,测试评价要从学生和教学的实际出发,不要一味追求试题难度,把学生考得灰头土脸,心情沮丧,人为地给学生造成数学难学,无法学,学了也白学的恐惧心理,通过考试要让学生有进步的感觉、成功的喜悦。
四、满足心理
有些学生在仅掌握了部分知识或在几次甚至一次测试中获得较好的成绩之后,就产生了“学的差不多了”的满足心理,之后再不思进取。
对于这部分学生,一是教师注意适时地为他们设置一些“陷阱”和“路障”,通过设疑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出现心理需求。二是学生做完练习后,再针对学生的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纰漏、错解做深入细致的剖析,指出问题症结所在,打破他们“全会了”的思想,从而使那种满足于一知半解的心理状态在不断反省的过程中得以消除。三是创造竞争与合作的学习环境。近年的研究表明,适当的竞争比起单独的学习能更促进学生的学习,合作的学习环境又要比单纯的学习环境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努力追求学习目标。
五、疑惑心理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仍未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考试屡遭败绩,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大多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心,不善于总结归纳知识,数学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对有疑虑心理的学生,教师应与他们一起认真分析数学成绩上不起的原因,特别是要求学生重视学习环节,及时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总之,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多方面的,其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产生原因也是复杂的。与此相应,引导中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也应是多样的,没有固定模式。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智力活动中要求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学习效果是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重视对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的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提高数学学习水平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自觉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让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这块园地中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