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吴荣庆
摘 要: 语感就是言语主体对语言对象的一种直觉感受、判断、领悟和贮存,是不需要逻辑推理就可以迅速整体感知和把握的。培养语感对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抓手,但现在有些教师在阅读中忽视语感培养。因此,要切实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水平,就必须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语感 培养方法
学好一门语言有许多方法,其中培养良好的语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甚至可以说对一门语言领悟的最高境界就是具有良好的语感。那么语感指的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它的解释是:言语交流中指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说得简单一些就是言语主体对语言对象的一种直觉感受、判断、领悟和贮存,是不需要逻辑推理就可以迅速整体感知和把握的。
我教过多届中学生,对于他们的朗读和默读水平有一定了解。很多学生都不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强的阅读技能。在朗读时,有的学生根本不能流畅地把一个句子读完,根本不会辨别句群和句群之间的停顿,甚至把一个句子中的词与词或词组与词组割裂开来。勉强能读下去的,也是丢字添字或改字,更有甚者有认不清字,读不成句。这与学生缺乏阅读,疏于张口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想切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必须踏踏实实地从阅读教学中要效果。
一、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
培养语感的好方法,朗读算是一个。叶圣陶认为:“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便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只有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才能了解作者因何所写、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等,语感就是在一遍遍的朗读过程中不自觉形成的。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篇章:《春》《安塞腰鼓》《沁园春·雪》等。这些文章或者用词隽永,或者深情款款,或者气势恢宏,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就必须根据文章不同的情感基调,采用适宜朗读方法。我不赞同在课堂上同声朗读,如果确实是教学效果所需,那么一遍即可。我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利用晨读课用自己的方式朗读,随着对文章的理解加深,进而再次朗读,读到深情处,文美自古生。
二、在想象中再现文章意境
教学中,让学生熟读文章容易,这是一个感知的过程。但学习语文不是为了复制,而是学习文章的生产过程,复制其方法,然后用于自己的生产。文字的背后,其实就是作者给我们生产的一幅水墨山水。但文章毕竟不是电影,可以耳闻目睹;文章也不是盆景雕塑,可以触摸把玩。这时,我们需要在想象中再现文章的特定情景。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想象,怎么想象,想象什么,不能任由学生天马行空。
如《济南的冬天》一文,作者是这样写的:“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作者就像催眠大师一样,在我们面前勾画出这样一幅画面:“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借助如此的联想、想象,活灵活现的画面在我们面前栩栩如生,此时我们忘记了一个个具体的人及他的高矮胖瘦,因为作者想告訴我们的就是济南冬天的宜居;重点描画了济南冬天人物情态的最主要特征:“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和城与山,浑然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作品塑造的美妙境界和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三、学会积累,体会情感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当读到某些语言文字时,就会觉得这样的事情曾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且作者想说的话,就是自己想说的,但又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于是对作者的倾慕之情油然而生。如果缺少生活经验或即使有生活经验而不能与语言文字相联系,就不容易获得语感。其实学生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抓住这一联结点,教会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素材。要养成随时记下每一时的思想的习惯,记得多了,自然就会有好素材。积累素材到一定程度,学生就会发现再体会文章情感时,就比较容易感同身受了。
《沁园春·雪》中,词的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起笔就大气磅礴、包举宇内,以“背负青天朝下看”的审美视野,纵览北国河山,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最后几句,诗人突然文笔一转,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场景——白雪皑皑的大地上,女神“红装素裹”绝对“分外妖娆”。如此设计,更使学生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更能很好地感悟,使学生和作者产生认识上的共鸣,最终使学生达到良好的语感效果。
四、引导比较,揣摩蕴涵
铁打的风景,流水的游客,用在文章的写作上同样是真理。同一个物事,不同的人写,味道各不相同。只有拿来比较,才能知晓作者对同一情节的不同处理手法。因此,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揣摩语言文字的意蕴。
在讲析《春》这篇春天景色的散文时,其中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再看《安塞腰鼓》,为了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作品把安塞腰鼓置身于伟大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同样是“土”,都是配角,前者的作用是表现小草的顽强的生命力;后者展现的则是黄土高原的人朴实、沉稳、安静,他们保存着生命的元气。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改的前提是先比较。只有把好作品互相比较才能知道什么是独特的写法,才能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挖掘其文中蕴含的情感;只有把自己的东西和好作品比较,才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差距是一定存在的,问题是如何缩小差距,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能出来这样的效果同样建立在培养阅读的语感上。
总之,以上是我对于语感及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的一些认识,教师选择一些优秀的文章,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一个课外交流的平台,并运用朗读、想象、积累、比较等方法体会吸收。其中,教师在选择文章的时候要注意题材素材多样化,视野宽广,跟得上时代,符合学生阅读口味。如此日积月累,就为形成良好的语感奠定了坚实基础。关于这个问题还有许多方面有待探讨,许多问题都需要做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余应源.关于语文能力系统的思考.
[2]黄厚江.谈语文学科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行为的改变.
[3]洪镇涛.新课标下的语感教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