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物类专业生产实习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4-05-09

尹艳丽 李瑞芳 乔发东

摘 要: 生产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其他高校、院系提高生产实习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物类专业 生产实习 问题 对策

实践教学是理工科类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与手段,也是促进学生把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工程实现能力的综合性训练方式[1]。本文针对我院生物类专业生产实习暴露的一些新问题和矛盾及采取的措施作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1.实习单位难以联系。

实习单位难以联系,尤其是制药企业,我院生物类专业实习时间定为每年暑假进行,而很多药厂在此期间都会部分停产整顿和整修,并且制药企业不同其他企业,严格的GMP车间,高标准的无菌要求,保密的菌种和技术,以及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特殊环境条件,学生若去实习则只能参观,走马观花,不能深入生产一线了解具体的生产过程。联系实习单位尚难,而维持校企的关系则难上加难。

2.实习经费紧张。

实习经费紧张是工科院校学生生产实习的一个普遍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大学生对企业不再是遥不可及、“天之骄子”,企业也不再无偿提供食宿、适当的报酬,多数甚至还要收取适当的实习费用。伴随物价的逐年上涨,到外地实习所需的各项费用逐步攀升,学校每年拨给每位学生和带队教师的费用多年如一日。在此条件下,教师不得不减少学生的报销比例,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教师不得不缩短实习时间、减少实习地点、尽量离学校近,这无异于干了一回“偷工减料”的活。

3.教师经验不足、梯队不均衡。

指导教师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学校应重视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应安排德高望重、富有经验的教师带队指导实习,同时加快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稳定现有的指导教师队伍[2]。

我院生物类专业生产实习带队教师多为近几年新进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基础研究型博士(少数为硕士),由于带队教师队伍偏年轻化,使得师资梯队“老—中—青”年龄比例不均衡,知识结构、学历层次、工程素质、社会经验、政治素质等不太合理。

4.学生动手操作少。

我院学生主要到发酵车间进行实践,如河南莲花味精厂、开封制药厂等,学生需要学习的基本操作如:发酵罐的灭菌、接种、如何控制pH、T、压力等,学生初次接触难免会失败,但工厂各岗位部门是需要严把质量关,来不得半点闪失,学生只能一旁观摩,得不到上岗动手操作的机会。

二、采取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

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工科院校生产实习、教学有序、良性发展的基础。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强调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双方要建立“平等、互利、互助、互信”的合作关系,调动实习单位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而不是视学生实习为企业负担;高校需要发挥自身科研、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支撑。

2.科学、合理、节约地安排实习计划。

(1)外地实习与本地实习相结合。在外地实习食宿、交通会给实习增加不少费用,但目前外地企业与我院生物专业更对口,学生能进入生产一线实地参观真正接触到专业性内容,不像在本地的一些企业学生只能走参观走廊隔着玻璃进行远观。(2)科学规划小组日程安排,减少开支。系主任根据情况安排日程,比如河南莲花味精厂三天日程,四个小组,每组人数要相当,带队教师需提前联系好食宿,第一组结束的当天,第二组早上出发,下午正好可以接第一组返校,第三组、第四组按照此规律轮流接送,可明显减少交通费用。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学校、学院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教师进行业务充电,但同时要给予一定工作量的补助或任务量的减免,评职称亦不能仅限于科研项目计分,理论、实践教学也应纳入考核范畴并计分;(2)做好传—帮—带,不能新教师还没完全参与,老教师就挂冠归隐了,也不能全部启用年轻教师,新、老教师要发挥各自所长,做好本科实习工作;(3)老教师要发扬风格、做好表率、淡泊名利,新教师腿要勤、嘴要甜、眼要活、耳要聪。

4.利用校内资源,让学生多动手实践。

校内实习能弥补学生校外实习不动手或动手少的不足,通过模拟或半模拟工厂实际操作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机会[3]。我院酿酒中心有5L、15L、50L系列发酵罐,实习之前指导教师可带领学生了解管道的布置、阀门的走向、发酵罐的内外部结构等,让学生分成小组采用“斜面—三角瓶—发酵罐”进行逐级扩培,通过各种工艺参数的控制摸索最佳发酵条件,这样能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更好地将书本知识融入实践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结语

工科院校生物类专业的生产实习不仅丰富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培养了一定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为教师今后的教学、科研带来了很大帮助,但如何逐步建立更加完善的生产实习模式让师生更能受益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延红,葛志煜,马道荣.生物类专业生产实习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1):125-127.

[2]彭英.工科院校生产实习问题与对策.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8(2):171-173.

[3]余龙江,李为,鲁明波.新形势下本科生生产实习模式的改革探索.高教论坛,2008,5:21-24.

基金项目:河南工业大学高教教研项目(2014GJYJ-B06),河南工业大学“制药工程”2014年优培专业项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