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冯超
摘 要: “门罗主义”是美国政府的一项重大外交战略。在19世纪初期,美国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拉美殖民地革命不断,欧洲列强的武力干涉及当时美国自身实力不足和扩张野心的膨胀催生出了“门罗主义”。同时,正是这种自身实力与扩张野心膨胀的矛盾性使得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既具有孤立主义和扩张主义又具有进步性和扩张性的双重性质。
关键词: 门罗主义 美国 外交政策 欧洲 拉丁美洲
一、以“门罗主义”为代表的美国对外政策的产生
19世纪初,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其资本主义国家性质而言,这一时期美国最大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资本主义,避免在拉丁美洲与其他欧洲强国发生利益冲突。门罗总统在国会咨文中提到的有关对欧洲与拉美地区的政策的基本思想总结概括为“门罗主义”。“门罗主义”的实质是美国颁布的具有投机性质的外交声明,其最大作用就是充分营造有利于美国自身发展新型资本主义经济的国际环境的一种重要工具。
(一)“门罗主义”产生的国际因素
“门罗主义”的提出是和当时美国所处国际环境分不开的。首先,拉美地区国内不断爆发革命,并开始威胁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而西班牙皇室决不愿意牺牲自身在拉美地区的巨大利益。但是,出于自身国家实力的限制,要想巩固其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中的巨大利益就必须依靠“神圣同盟”的力量。而在欧洲,“神圣同盟”建立的根本宗旨是维护盟国的“正统统治”及神圣同盟国在拉美地区的殖民统治。1820年,在“特洛波议定书”中指出:“由于其国内的政治革命成功推翻了国家政府的那些地区是不允许被接纳进入同盟之中的,并且同盟国有权对其进行武力干涉。”[1]盟国虽然有意进行武装干涉,但是由于同盟内部矛盾重重又没有清晰的体制限制,使得盟国内部很难达成一致。同时,由于英国遵循“光辉孤立”的外交政策,因此对“神圣同盟”在拉美地区的干涉表现出了极大的反对。这样给美国“门罗主义”的提出在客观上奠定了基础,使美国在自身力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敢于提出反对政策。
(二)“门罗主义”产生的国内因素
“门罗主义”的产生不仅受国际复杂形势的影响,国内政治变化也是重要因素。首先,“门罗主义”政策是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外交传统的一种体。“孤立主义”是美国自建国后制定外交政策时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目的是由于美国自身在建国初期力量相对薄弱,避免卷入欧洲政治纷争,但又为维护美国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利益需求而采取的一种对外政策。从美国独立到“门罗宣言”政策的出台,这种政策有效维护了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自我利益,同时为美国的对外扩张创造了一定条件。其次,“门罗宣言”在这一时期的提出与美国国情有关。在经历了独立战争之后美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升,在第二次美英战争中,美国更是维护了领土完整。此外,这一时期美国开始走上工业化道路,大批欧洲国家的科技成果开始输入美国。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在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扩张性正在显现。其相对先进的民主共和国体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美国,这一时期“门罗宣言”的提出其实是美国经济实力崛起和民族扩张意识的外在体现。
二、以“门罗主义”为代表的美国对外政策的两重性
19世纪初,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正是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使“门罗主义”应运而生,是以“门罗主义为代表的19世纪初的美国外交战略中带有明显的两重性色彩。
(一)孤立主义与扩张主义:美国对外战略的两重性
孤立主义是美国建国初期一直奉行的对外战略,在1796年的“华盛顿告别演说”中提到:“美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优先发展与别国的商务关系,避免与别国进行政治领域的商谈。美国与别国的商务约定将会坚定履行,但是对于欧洲经常发生的争执与我们毫无关系,美国将避免卷入欧洲事务,不与其发生敌对冲突或结盟政策,否则将对美国国家利益造成损害。”[2]在这种外交传统的影响下美国提出的“门罗主义”基本秉承了这一原则,“门罗宣言”中提出了美国要尽量避免与欧洲国家的冲突,同时避免卷入欧洲国家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中,置身于冲突之外坚决实行“不干涉原则”,最大限度地给美国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现扩张野心。当然,“门罗主义”中的孤立原则并不是与国际社会的绝对分割,而是相对孤立。在美国历史上“孤立主义”总是具有其相对性,因为它包含的范围只限制于政治与外交领域,并且在政治与外交领域也是有所选择的。而在经济领域,美国不但没有宣扬“孤立主义”反而奉行积极政策,与外界密切联系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因此,从深层次来看,美国的“门罗主义”不仅仅是消极的孤立主义的战略,还包含更积极的战略扩张与进攻因素[3]。
美国建国后一方面奉行“孤立主义”,另一方面积极奉行扩张主义,这两者都明显地体现在1823年美国发布的“门罗宣言”之中。“门罗宣言”的提出正是美国经历大陆扩张的高潮时期,并且伴随着美国迅速的海外扩张。在《巴黎和约》签订后,《合约》规定“要给予美国十三州以外的大部分领土,一直延伸到密西西比河流域”。这将是美国进行领土扩张的开始[4]。此外,美国总统杰斐逊提出的“自由帝国”的主张充分暴露出美国的扩张野心。总统杰斐逊提出要把美联邦的领土继续扩大,向南要扩大到佛罗里达直至墨西哥与古巴,向北要扩大至加拿大,美国要实行广泛的共和与自治……[5]与此同时,美国进一步提出“门罗宣言”,更进一步表明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野心。美国凭借自身不断壮大的综合实力,提出了“美洲体系”的原则,这是在“不干涉原则”和“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争夺殖民地原则”的基础上提出的。美国试图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并注重强调美洲与欧洲的差异,其实质就是为美国排挤欧洲势力,加快对拉美地区的扩张与控制步伐。初步显示了美国试图独霸拉美的战略野心。
(二)进步性与侵略性:美国对外战略的两重性
“门罗宣言”的提出不仅具有扩张性和孤立性,还具有相对进步性。美国“门罗宣言”的提出在客观上有利于维护拉美地区部分国家的民族独立,反对“神圣同盟”的殖民统治和武装干涉,具有一定的防卫性和进步性。“门罗宣言”特别反对欧洲国家把欧洲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生态强加于美洲大陆。美国认为欧洲国家把他们的意识形态扩展到拉美西半球就是对美国及拉美国家的危害,并且美国认为根据公正原则对已经宣布独立的拉美国家应该给予承认,任何形式的控制和干涉都将视为对美国态度的不友好表现[6]。从这一方面来看,美国在立场问题上是坚定的,坚决反对欧洲“神圣同盟”国家对拉美地区的殖民干预。同时,美国又坚决维护自身民主共和政治体制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反对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并且支持拉美国家建立独立的民主共和体制。美国“门罗宣言”中的某些精神体现了早期美国对外政策中的进步性、反干涉性和资本主义性质。
19世纪初期,美国出于对自身实力和国际形象的考虑,在坚定反对同盟国对拉美地区的武力干涉时,自身没有过多干涉拉美地区的民族革命,奉行“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的原则无论出于何种考量,从客观上说都对拉美地区摆脱殖民统治有益的。这一时期,美国的这种进步性带有明显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民主色彩,对传统欧洲封建君主专制来说,其包含的积极进步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以“门罗主义”为代表的美国19世纪初期对外战略存在侵略性一面。在美国建国后到19世纪初,美国对拉丁美洲一直怀有侵略野心,并在不同场合公开发表过各种侵略性言辞。因此,有学者认为“门罗宣言”是美国侵略和奴役拉丁美洲的工具和开始。毋庸讳言,美国早期的确出现了不少具有侵略性的言论主张,如对美国政策有较大影响性的汉密尔顿就曾企图建立起一个以美国为领导的“美洲体系”。美国总统杰斐逊曾宣称:“美国人民要像鸟儿出巢一样,从我们国家向整个南北美洲移民。”[7]同时,他在给门罗总统的信中也曾承认,美国试图控制古巴和佛罗里达。因为这将使美国掌握更多海域和地峡,并且将使美国政府在政治上的野心得到满足[8]。富兰克林曾公然声称美国要吞并魁北克、百慕大和巴哈马群岛,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甚至就连“门罗宣言”的主要起草人亚当斯也毫不例外地发表过类似言论。由此看来,美国19世纪初期的对外政策中隐藏侵略性一面。正是由于美国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问题才使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充满矛盾性和复杂性。
三、结语
19世纪初,以“门罗主义”为代表的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不仅对美国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整个拉美地区及世界都产生重要影响。不仅继承美国一贯的“孤立主义”对外政策,而且为美国国内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市场。同时,既为美国避免与欧洲国家发生正面冲突又实现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势力扩张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为以后美国跻身世界性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影响以后的世界格局。
“门罗主义”的提出是美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具有划时代意义。“门罗主义”作为美国又一次向世界进行的宣誓,是有其深刻时代背景的,在面临欧洲神圣同盟的武力威胁和英国积极干预的前提下,出于对自身实力的综合考量而做出的选择注定存在矛盾性和复杂性。既体现了美国当时的孤立性质和扩张性质又体现了其一定的进步性和侵略性。这正是19世纪初期美国执行的对外政策,实质是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积极扩展海外市场,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使欧洲列强默认当时开始趋于形成的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体系[9]。美国这一时期的对外战略是时代背景的产物,是美国外交史上继“华盛顿告别演说”后的又一次革命性产物,为未来美国政治走向奠定基础,指导美国历届政府的外交政策制定。
参考文献:
[1]米查斯.美国与拉丁美洲关系[M].上海:三联书店,1996.
[2]http://www.zxls.com/Article/Class109/Class108/200901/20090114203312_66823.html.“华盛顿告别演说”.
[3]王玮.美国早期外交中的孤立主义[J].世界历史,1981,(6).
[4][5]李庆余.美国外交史[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6]谢德峰.一七六五——一九一七年的美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7]罗荣渠.美国历史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8][德]铂金斯.门罗主义1823——1826[M].波士顿:1963
[9]时殷弘.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16实际到20实际末).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