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刘雅超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为创造性而教”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目标。进行阅读教学时,要从学生学习角度出发,启发学生思考,诱导学生质疑,催生创新萌芽;让学生驰骋想象,舞动创新的翅膀;鼓励学生求异,激活创新的灵魂,结合阅读内容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以个性化方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不断优化阅读教学模式,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形势。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创新思维 质疑 想象 求异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优化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闪现创新的光芒。
在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无疑是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和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现行阅读教学,大部分教师基本采用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传统阅读方式,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目标、以灌输为方法,学生有若傀儡,在教师的牵引下一步一步接受知识,所以少有鲜活的思想。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习不应再以获取知识为主,学生应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探究,阅读教学应发生根本性变化,转变为个性化阅读。因此,打破以往教育教学常规,以科学教育理论和教育手段取代传统阅读教学中的种种陈规陋习,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敢于向传统教学观念挑战,教学要有创新,教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要有创新,不断优化阅读教学模式,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形势。
那么,如何通过优化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呢?
一、诱导质疑——催生创新的萌芽
古人云:“人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是“问题解决”的前提。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所以,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题开始。教师要能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思考并发现问题,千万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一些幼稚的、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训斥、批评,对学生的质疑要有满意的回应,不能敷衍了事。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儿童放出好奇的眼光来问:‘这东西为什么这样子呢?’我们偶尔不大起劲,便随口回答说:‘这东西自然是这样的。’我们以为这句话并没有违背什么意思……但是试一细想,这些随便倾吐的话多少没有理性,多少缺乏情感啊!”叶老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因为只有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才有可能激发他们质疑的兴趣,养成质疑的习惯,逐渐形成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愚公移山》时,有学生提出“移山与搬家”、“移山与挖隧道”的看法。通过讨论比较,认为移山不如搬家,但为什么课本写移山呢?学生质疑后领悟作者意在颂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此过程中,学生触类旁通,解决疑难,培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二、驰骋想象——舞动创新的翅膀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凭借教材中的想象因素引导学生驰骋想象,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国,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使学生思考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如有些课文的某些情节作者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或故意不写,留待读者想象,让读者揣摩。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依据上下文,展开深入而丰富的想象,在想象中理解课文,发展创造性思维。如教学《荷塘月色》时,针对课文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有意识激发学生想象:作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当学生思维被激活后,便积极思考,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插上想象的翅膀,提出许多新的观点。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哪怕是想入非非、异想天开,也要支持,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很重要作用。有些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生活画面,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以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是碧绿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由此想象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地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复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想象中得到培养。
总之,一篇文章可想象的地方很多,教学时要因文而异,紧扣课文读写训练点,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把学生的思路引向各个不同方面,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鼓励求异——激活创新的灵魂
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教学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统一,而要鼓励求异。求异是创造的先驱,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春天不更艳丽?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积极鼓励求异,不“死读书”,学生的学习才会不断闪现创造的亮点。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听讲、被动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有价值的答案。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多向性发展,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在形成求异思维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进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如教学鲁迅的《故乡》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表现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因为闰土在孩子时是纯真、有生气的,而到成年时却变得麻木、愚钝。在大多数同学的这种思维定势下,应启发学生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分析他们的生活变化,学生很快联系历史悟出“《故乡》也表现了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这一主题。因为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看出了这样轮回的影子,也许他们的后代也会步他们的后尘,在这样的轮回中挣扎。还有一部分同学从“我”和闰土、杨二嫂等人前后关系和称呼的变化上分析,得出了“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这一主题。因此学生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比较全面深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章主题的多角度理解,能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其思维的创造性。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具备当今时代迫切需要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之下,语文教育必须落实的重要课题。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任重道远,对课堂教学改革有着深远意义,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探索才可能适应新时代教学要求,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2]李通飞.《素质教育》杂志,2013.
[3]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杨建华.现代教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