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尝试

时间:2024-05-09

杨红梅

摘    要: 语文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低是综合素质水平高低的体现。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身心投入到备课、上课、改作、辅导等工作中,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利用各种手段,努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探究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激发兴趣    素质教育    积累知识

目前,各地新课改开展得蓬蓬勃勃,高效课堂的打造,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普遍收到显著的教育效果,其宗旨也在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其主要特点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优等生、学困生、临界生,均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教师要以认真负责的姿态,引导全体学生快乐幸福地学习,并努力从小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就语文教学而言,语文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低是综合素质水平高低的体现。所以说,语文教学肩负的任务举足轻重,要充分发挥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和基础性的作用,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努力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对推动学生积极思维、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有了兴趣,才能促使他们心情舒畅、兴致盎然地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快乐学习,进而争取理想的成绩。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身心投入到备课、上课、改作、辅导等工作中,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利用各种手段,努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探究的学习兴趣。因为,对学习的兴趣、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是学生渴盼学习语文知识的不竭动力和最大能源。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努力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愉快、和谐、轻松的课堂,这是学生最期盼的。所以说,教师走进课堂时,一定要面带笑容、信心百倍、自信而又充满阳光,要多多运用赏识、激励的语言,特别是对于学困生,要努力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课堂发言、赢得成功的机会,要对于他们参与课堂活动表现的点滴优点及时给予肯定,因为这些是他们开始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课堂学习,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即可,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学习的主人。(2)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才会努力进行探究,而问题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所以,教师要努力在巧妙设计趣味问题上下工夫,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比如巧设学习障碍、科学运用板书、科学设计并适时出示课件、开展答题竞赛、组建学习小组、正确使用电教手段配合执教等。(3)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真正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正如大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知识

个性是一个人的社会素质的综合表现,童年期、少年期是人的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了努力提升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实施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结合自己的学情,学会积累知识,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比如教师经常开展诸如课本剧表演、办手抄报、朗诵、讲故事、演讲、猜谜语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这样做可以为学生搭建展示自身个性特长的平台,让他们有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进而在尽情体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激励他们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其中,动员和组织学生搞手抄小报比赛,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一些诸如名家名作、名篇名著的有益的书籍,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学会记读书摘要,学会写读书心得,学会积累名言名句、精彩片段,这些都可以为学生学习写作、学会欣赏、学会语文打好坚实的基础,可以有益于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观察、思维、归纳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师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

教育是一项平凡而又伟大的事业,教育的基石需要每一名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做坚强的支撑。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流,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师要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耐心,因为滴水穿石,金石可镂;要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用自己的耐心、恒心、毅力,为培养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而不懈进取,不断奉献。

四、素质教育的实施“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

(一)所谓“得法于课堂”,即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下工夫。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必须重视语言文字教学,引导学生准确领会所学课文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加深对所学课文的理解。具体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课文,一是做到读懂,二是做到读会,三是做到会读。其中,读懂是基础、是第一步要做到的,读会是目标、是要求,会读是境界、是应掌握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完成“读懂”、“读会”、“会读”这“三读”,从语文教学目的要求方面看,这就是语文学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要求。一名有责任心、事业心、使命感的语文教师,必须责无旁贷地采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学习掌握,逐步达到“三读”境界。

(二)所谓“得益于课外”,即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下工夫。课堂教学“得法”的多少,终归是“课堂”上的事,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充其量只是个典型的例子。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应用性和教育性特强的社会学科。因此,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在社会中开拓语文学习、巩固的大后方,把知识建筑在这个广阔的“智力背景”上,构建起“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模式。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把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自学语文书籍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在语文世界里都有自己的生活;组织学生参加语文的各种小组活动,在活动中读书,读书后又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的语文劳动。

参考文献:

[1]郭光儒.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文学教育(中),2011(01).

[2]杜洁琼.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00(0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