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对话有效性策略研究

时间:2024-05-09

侯芳芳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话是一种全新的重点的教学方式,对话让教师、学生、书本等课堂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有效的对话会让这些课堂要素和谐统一,让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课堂对话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本文旨在从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出发,通过对目前教学课堂对话中的现状进行归纳,总结有效对话应包含的要素,以及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有效对话”,希望建立相关数据库,量化对话效果,提出“对话有效性提高计划表”。

关键词: 无效对話    现状分析    有效对话    量化

一、小学数学课堂对话中的有效对话包含的要素及特征

(一)对话主体。

对话的主体不仅是教师的教说,更有教师和班级的对话,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班级的共同讨论,对话资源占有的主体要覆盖到整个班级。

(二)对话目的。

对话目的要能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积极思考,做到“既有话说,又愿说话,更敢说话”。

(三)对话内容。

对话内容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层次设计,话题具有思考性,将积极思考作为一种课堂常态。

(四)对话形式。

对话形式上要根据不同环境,不同的对话学生主体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对话方式。

真正有效的“对话”,理应发生在自由平等、自发轻松的环境中,对话双方积极沟通和思维相互碰撞,双方的认知世界的真正融合。因此,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交流,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向同伴解释和论证思维产生的原因,并接收和回答来自同伴与教师的质疑,在动态进行中交流互动和修正:学生的陈述—师生质疑—学生的解释(学生—教师—学生)。

二、获取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对话的策略

(一)营造民主的对话氛围,让学生有话敢说。

1.教师在对话中的民主

教师要明确自己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给学生足够的话语权,接受来自不同的声音,创造平等和民主的交流环境,这样学生才会敢于表达真正的想法,可以说这是有效对话的前提。

2.学生在对话中的民主

由于知识面、认知程度、认知角度等因素的不同,会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都会产生分歧,而接受和能够灵活驾驭这种分歧,让不同的思维自由碰撞,让不同的学生享受对话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如此才能产生精彩的课堂对话。

案例:一道设计题:

学校准备建一个水池,其周长是40米,请大家帮忙设计水池建设草稿图。

文本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设计长方形,以认识周长的概念,而学生的设计草稿图则打破了原来的预设。

S1:老师,还可以做成三角形的水池!

T:说说你的设计方法。

S1: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12米,12米和16米。

T:好,有见地!真是很好的方法。

S2:还有,还有……

教室欢腾起来。我让学生动手开始设计自己的水池建设图纸。

S3:老师,还可以做成圆形的水池!

T:你如何设计呢?

紧接着有其他学生提出:“先找一把很长的软尺,找到40米的刻度,然后把软尺围成一个圆形水池。”

让我没想到的是,由于没有限定水池设计成什么形状,学生提出了很多很有创意的想法,如想出了五边形、平行四边形和其他不规则的图形等不同的设计方案,而且在相互碰撞中不断有新的设计创意出现。

对话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只有在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在对话中有话敢说,才能开放头脑,涌现灵感,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创设丰富有效的对话资源。

话题是对话的目标和核心,学生对话的话题是面对所有学生的,因此难易程度要仔细考量,遇到难题,要善于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话题要有层次性。对话中的话题应具备以下两个特点:

其一,话题话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相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有能力参与的基础上愿意主动参与对话。

其二,话题的预设目标可以实现,且完成的方式是开放发散性的,使得对话的过程比结果更让学生受益匪浅。

(三)给对话增加充分的等待时间。

据美国心理学家尤威研究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不能立即回答,那么平均在0.9秒以后教师开始加以引导,而0.9秒的时间并不足以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并组织语言回答,他们的回答只能是根据以前的经验而产生的本能反应,或是以现有知识为基础进行片面性、浅层次的应对,因此应对一些需要大量思考时间的问题时,必须增加“等待时间”。

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学生在这方面的实际认识水平,进而判断等待时间的长短,对于表达能力偏弱的学生,应提供更充足的对话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个人或小组积极参与,深入讨论。

(四)创造合理的空间环境,让对话更流畅。

合理的空间环境能让对话更自由,学生心理上更放松,对话交流更积极开放。在对话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学生不仅多渠道、全方位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倾听其他所有同学的见解,还要应对同学们的提问,并进行解答,同学之间会产生激烈讨论。这就需要有一个相配套的空间环境适应这种对话,使学生平等对话、讨论自由、积极倾听,并且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中心。根据目前研究成果,有一些空间组织方式可以达到这些要求,如圆桌型:圆桌型的好处在于不存在席次的高低,学生之间平等自由,有利于轮流发言或自由发言;马蹄型:如U形,教师和学生都可随时走到中央地带,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这种结构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倾听,有助于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对阵型:两个小组对面而坐,适用于相互辩论启发,刺激发散性思维;舞台型:舞台区域的空间相对集中,更适合多人展示或中心发言。

对话的目的并不是要达成一致,也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为了对话主体能够相互激发思维,让认知积累更丰富;对话也不仅让师生在言语上你问我答,而是对话方的知识、思想、情感、经验等多方面碰撞、多层次交流。

(五)建立对话数据库,量化对话效果的有效性,建立“对话有效性提高计划表”。

鉴于对话主体的差异性,对话资源主题的千差万别,课堂对话是否有效仅凭借经验和定性分析还不足以掌握,因此教师建立对话数据库,对每次对话的主题,对话参与的总人数,主动参与对话的人数,被动参与对话人数,对话的时长,对话的深度等进行统计,不但可以了解到每个学生个体在对话中的特征,量化每次对话的有效性,还可以为教师提高对话有效性,建立“对话有效性提高计划表”提供实际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教育研究,2011(3).

[2]钟启泉.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上海教育,2011(2).

[3]柴楠.对话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其意义[J].甘肃高师学报,2008,13(6).

[4]马贞.打开学生思维的“心结”[J].小学数学教师,2012(10).

[5]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课程·教材·教法,2011(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