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议赞美在德育中的作用

时间:2024-05-09

朱荣娟

摘    要: 对于每一个学生,只要你细心和愿意,都可以找到一个赞美学生的理由值得称赞之处。当你抓住每个学生的特长赞美他们时,他们就会感到一种满足,会全面审视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逐渐产生完善自己的愿望。

关键词: 德育    激励教育    以人为本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都会高高在上地把一大堆道理塞给学生,这种填鸭式的批评教育带来的是学生更多的新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请求就是受到赞美。”假如,老师适时采用赞美代替批评,让学生在被赞美中缩小缺点,一定会充分发掘出他们的潜力。赞美学生对老师来说是很简单的事情,对学生而言,可以帮助他们不断树立自信心,从而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教育实践多次验证,经常受到鼓励和赞美的学生在各方面都会有杰出的发展。在教学工作中,关注学生的内心,捕捉他们每一个闪光点,把表扬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赞美。不经意的一句表扬对一个学生的影响之大,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让赞美和鼓励成为每一位老师教学中的好习惯。对于每一个学生,只要你细心和愿意,都可以找到一个赞美学生的理由和他们值得称赞之处。

如何赞美是要讲方法和抓机遇的,老师要适时采取正确的赞美方法。

一、实事求是地赞美学生

“只有真实的赞美才能打动人的心灵”,老师一定要实事求是地赞美学生。例如:我曾经遇到的一个学生,上课小动作不断,经常转书或者转笔,我并没有立即批评他,而是用目光提醒他,请他集中注意力。当他回答问题时,我立即表扬他并给了他赞许的目光,从他的脸上可以看出他非常高兴。在后来的课堂上,他认真听讲,下课我又表扬了他。后来在办公室我和他提出:“如果你上课时能集中注意力,相信你的成绩会有更大的进步。”从此,他在课堂上的改变非常明显,虽然有时会有一些小动作,但当他发现老师的目光注视着他时,能立即集中注意力,现在这个学生已经能在课堂上主动认真地听讲了。

二、赞美学生要抓住学生特长

教师对学生的赞美不应仅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更要注意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认为他们只是学习方法不正确,从而导致学习兴趣和动力缺乏,在学习上被“遗弃”,在生活中充满自卑感。常言道“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进步成功的努力”。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更要对这些学生加以关注,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启发他们回答,对他们能够勇敢回答问题和学习上的一丝丝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同时,我们应注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如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等给予肯定,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真正意识到自己也有成功的方面,自然身上的自卑感会慢慢消失,会对学习充满成功的期待。我们要赞美的往往就是我们认为的学生的“缺点”,通过这样的赞美,引导学生走上成功之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当你抓住每个学生的特长赞美他们时,他们就会感到一种满足,会全面审视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逐渐产生完善自己的愿望。

三、要对学生每个微小的进步及时点赞

一个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不仅善于赞美学生已经表现出来的成绩和优点,还要善于发现学生潜在的优点,对于细微的进步及时赞美和肯定。学生获得赞美和肯定时,会更注意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从而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这就要求教师细心敏锐,从多个角度看待学生,从细微之处发现值得表扬之处,及时点赞,从而使学生把细微的进步扩大化,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对于学生微小进步的赞美,能够让这些学生在心里认识到老师同样关注着他们,为了得到更多肯定,他们肯定会更注意自己的学习行为习惯。

四、要有赏识地赞美学生

赞美的教育其实就是赏识教育。赏识的六大原则是“信任、尊重、了解、激励、宽容、提醒”,为了更好地赏识学生,我们必须了解这些原则,并利用它们赞美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优势,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信任的基础。这样才能激发孩子“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与自强。尊重:同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尊重学生,教师才能把握住学生的优点,懂得他们。了解: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教育自然手到擒来。激励:学生的优点经过老师的激励一定会更扩大。宽容:要小题大做地表扬学生的一点点进步,要宽容对待学生的不足之处。提醒:宽容地对待学生的缺点,不代表听之任之。教师应该像朋友之间聊天一样,提醒学生,帮助他改正。

请不要吝啬赞美,因为赞美像春风一样使学生感到温馨和感激;请不要小看赞美,因为赞美是火种,可以点燃学生心中的憧憬与希望。

参考文献:

[1]新语文学习·教师,2012(1).

[2]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1).

[3]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1).

[4]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49).

[5]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8).

[6]新课程·中学,2013(5).

[7]信息教研周刊,2012(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