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途径

时间:2024-05-09

王亚平

摘 要: 语文课标强调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阵地。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本文从启发思维、激发兴趣与实践训练等方面研究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培养方法

《礼记·学记》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学在于如何引导: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激励学生,但决不逼迫学生;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这是如何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升智力,培养能力的最好方法,也是语文教学中培养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途径。

一、道而弗牵,启发思维

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走,自由地走。不要怕学生走偏、走错了,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得法,在如何开拓学生思维上下工夫。

听、说、读、写能力的核心是思维,离开思维,任何知识都不可能转化为能力。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领会和运用知识,只有开启学生思维之门,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把知识从“身外之物”转化为自己的财富。

启发学生,要使学生“见疑”。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应该是不断“有疑—无疑—有疑”的过程。宋朝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有疑向无疑转化,而无疑之时又可促其有疑。有时候,学生的无疑很可能是暂时的假象,这时往往需要教师抛出一些问题,促其思索。有时候,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学生思想出现了混乱,并非坏事,恰是老师引导的机会。由此看来,教师不时制造“混乱”,不失为一种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

在学习《七根火柴》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环境、外貌、语言的句子,思考这些内容的表达作用,有怎样的目的与效果。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很热烈,各抒己见。然后教师进行适时与适当的点拨、引导,问题便迎刃而解。通过不断引导,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对这些内容会有意识地加以质疑与思考。

然而,启发思维时一定要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规律,因为知识的积累与深化是以已知为起点的。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看,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认知结构迁移的过程。这个迁移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某些知识同化到自己认识结构中,二是及时补充某些空缺部分,使之形成新的结构。总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新的更加完善、丰富、精细、精密的认识结构,这就需要不断启发学生思维,使之“放得开”又“收得拢”。

二、强而弗抑,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可以激发和培养的。教师可以帮学生选一些经典的古诗词让其背诵,或从报纸杂志上挑选一些贴近生活、文质优美、形神兼备并适合学生阅读口味的文章,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增强吸引力,诱其入门。当然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能够开列出一个比较适量又系统的阅读清单,配合教材的学习。推荐书目时要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作品,针对性与目的性要突出。语文老师要广泛涉猎,及时了解、阅读与中学生阅读相适合的文学作品,这不仅有利于向学生推荐,更有利于与学生讨论交流,对其进行引导,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叶圣陶说:“知识是教不尽,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给课堂阅读教学增容,就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最佳效益。余映潮老师的“扩展链接式教学模式”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其着眼点在于给课文的阅读教学增加容量,用穿插、粘贴、组合、比较的方式适当而贴切地增加课堂教学中阅读或欣赏的材料。例如他在教学《乡愁诗两首》时,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找出台湾诗人们写的《月之故乡》、《乡色酒》、《望大陆》等以“乡愁”为主题的诗进行配读。课堂变丰富了,学生感兴趣了……可谓一箭多雕。

兴趣是在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然而兴趣有短暂性,要使兴趣具有持久性与稳定性,必须加强兴趣的深刻度,而加强兴趣的深刻度的基本条件便是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所以除了读之外,还要做好加强写等相关工作。“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一把很好的钥匙。

三、开而弗达,时雨化之

有了兴趣仅仅是一个前提,要转化成能力必须付诸实践。没有一定量的训练,是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当然,训练时重在教给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如是说。

训练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一个人从学话开始就在进行听、说等语言实践,但那是一种自发行为,而语文教学中师生活动应是一种自觉行为。在训练时,读、写、思要有机结合,要求边读边思,先思后写,再读再写。一文三读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第一遍读得粗,第二遍读得清,第三遍读得深,透过字里行间领会作者的用意,发现新问题,寻求正确答案。引导学生在读思的过程中发疑、析疑、解疑,从而增强思维能力。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清水秀、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在学生初听示范朗读时,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2)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问题提纲挈领,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思维。然后读文本,品析语言、思想等。学生思维活跃了,认识深入了,读书习惯就会自动养成了,分析问题的努力也在潜滋暗长,可谓事半功倍。

当然,阅读能力包括理解词汇、句子、段落、文章、文体的能力、评价文章的能力和速读能力。要想切实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阅读中就要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要学会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能通过多元解读,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结合起来……因文而异,因人而异,要求与途径诸多。然而提升阅读的原点,我认为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盎然中寻找方法,在属于自己的路上让思维自由飞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坚持与思考,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