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当代广西壮刀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制分析

时间:2024-05-09

摘 要: 壮族经历了从游猎、渔猎、农耕到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刀是壮族不可磨灭的民族意向,通过对当代壮刀的研制分析,理解其在现代化背景下的创新现状,为其创新性发展提供实际案例与理论支撑。

关键词: 广西 壮刀 研制

刀的利用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得到提高,尤其对于先民来说,刀的利用提高了对付野兽的能力,也是饮食的重要工具之一。对于刀耕火种来说,改造土地与耕作,刀依然是重要的工具,刀的制作器材经历了石材、木材、木石混用、青铜器、铁器等,金属的利用往往伴着木材等混合使用,同时有兽皮、鱼皮等各种材质,随着人类对各种材质在刀制作上的利用,装饰性逐渐丰富,锋利、耐用、装饰集于一身的刀成为权力与身份的象征,“刀客”一直是神秘的侠士,是民族情结中不可或缺的英雄人物之一[1]。

壮族由于地处西南一隅,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早成就了本民族对刀的特质理解与表现,如茂密的丛林中砍出一条小道,无论是人的胳膊扬起或垂落,总会遇到木本或藤本植物的枝干或树木脉阻挡,大幅度的肢体动作很难展开,同时,手起刀落也许是人们对丛林的期望,因此,短柄、利刃是实用的基本要求,由于手臂落下的弧度及减少物体对刀的阻力,刀刃的弧度是重要因素。因此,壮刀在改造自然中得到了对形制及实用的基本轮廓。

收稿日期:

黄冬鹏,1973年3月生,广西南宁人,男,壮族,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南宁市鹏鹄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研究方向:壮刀文化及金属工艺研究。

及至今天,刀的地位已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生活工具种类繁多为人的生活提供了便捷,但刀依然是重要的生活工具之一,但其利用的广度、细微度比以前有了很大改观,同时器材的选择也得到了拓展。下面以高温碳、低温碳混合锻造而成的花纹钢为主材,简述当代壮刀制造中传承与创新发展思路。

1.壮民族文化分析

壮族文化从设计思维层面分析,主要包括原始意象思维、集体思维与象征思维三部分。首先,原始意象思维含有“天人合一”的宏观思维模式,这一点是与全世界各民族原始思维相似的,但由于其所处的环境及人对自然的理解,壮民族即具有了本民族的原始意象思维,即“象”的对象,由于广西地理位置及自然体物,“象”主要有大象、青蛙、日月神灵、雷神、鸟、蝴蝶等,即万物有灵导引下对自然物的选择,由于雨水较多,对雷神的崇拜在壮民族中显得突出,同时,青蛙、凤、日月等“象”图腾出现频率较高。集体思维主要体现在集体文化认同下表现出的集体无意识,此思维模式主要对民族文化传承起到主要作用,即群体对物象的选择与认同,这一思维模式是意象思维刀象征思维的通道,起到桥梁的连接作用。象征思维主要表现在文化层次的内涵与表象,即物象的思想升华,它是文化传承的精神内核,起到关键精神引领作用。

在三大思维模式之下,其设计文化表现出两个特征,即自然生态性与民族符号升华性,而其造型则体现在原发性与程式性,由设计文化到造型的过程是一个从文化表象的形而上到具体制作的形而下的直线关系,在壮族文化的形而下表现中,设计的造型与形式有比较显著的特点,即图腾纹样的运用具有民族特色,“壮族艺术设计中青蛙的造型和纹样出现最为频繁。青蛙是壮族的图腾,壮族人民认为天上有三位神灵:雷神、布洛陀、转蛟龙。青蛙是雷神和蛟龙的儿子,是雷神众多儿子中最得宠的,是确定人间晴雨的使者,而雷神在天上经常听不到民间的呼声,于是雷神为了体恤壮族人民将青蛙派到了民间”[2]。壮族造物设计的生态性体现在对多种自然材质的合理运用,其造物中对植物、石材、金属等利用较多,并出现不同材质的混搭,所以壮民族在织锦、服饰、铜鼓等多个民间工艺品类中达到了较高水平。同时,由于壮民族是从游猎到渔猎再到农耕的过度,因此,刀的制作在壮民族一系列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对壮刀的传承与创新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民族元素传承与创新

刀的传承创新主要体现在基本器形及装饰、文化内涵。即壮民族对刀的形制、装饰部位、装饰纹样等进行传承,而在材质及细部装饰做创新,使其具有符合时代发展与审美的需要。从以下几例刀的设计分析当代壮刀文传统与文化的创新发展思路。

图一是《壮刀》的设计,采取环首、直刃、配饰等几个元素的传承与创新制作而成。如环首刀诞生于我国西汉时期,是由钢经过反复折叠锻打和淬火后制作出来的直刃长刀,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一种兵器。刀柄环首部分的演变出于实用和美学的双重原因,既可以起到平衡配重效果,又可以连绳套挂手稳定握持,还可以坠挂饰物和刀穗,这样一个独特的设计沿用了上千年。如图一所示,环手壮刀刀身采用花纹钢,刀柄材质为草花梨木。刀的形状则取自壮族先民2000多年前创作的宁明花山岩画,具有浓厚的民族风,再现壮刀的风采。花山岩画陈述的是壮族先民的祭祀仪式,当然仪式中体现了人对再燃改造的经验,体现了人对天地的崇拜,从图一花山岩画最右侧人物的手握短刀且刀指苍穹载歌载舞的造型可以看出,刀为直线型单刃,以此述说人改造天地对刀的利用及与天地对语的神性功能。

图二是《环首壮士长刀》,根据广西红水河出水的刀身为原形,刀身呈直线型、单刃、小斜线收口,环首装饰,造型简单直接,在传统壮刀造型的基础上,创新过程共刀身材料为自锻花纹钢,以材质的自身纹样做刀的装饰,刀柄材质为红木并缠以棉质绑绳,以棉制绑绳与红木、花纹钢形成材质上的对比,三种材质对比中体现了对传统天然材质的统一,在红木与花纹钢之间采用铜过度,并在铜材质上装饰以壮族传统纹样,在保证整体和谐前提下体现壮族文化特质,韵味独特。

图三为《壮王刀》,是壮族的传统刀具,造型取自壮族人瓦氏夫人带领广西狼兵同倭寇对抗时使用的刀具。瓦氏夫人是明朝嘉靖年间中华民族的抗倭女英雄,其率狼兵抗倭的壮举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崇高精神。创新过程中,采用瓦夫人刀的基本形制,即长形、宽刃、刀身为自锻花纹钢,刀柄材质为黑檀木,在刀柄底部以手工雕刻铜鼓图案,象征壮民族对日月神的崇拜,具有浓郁的壮族风格。

图四为《骶峰壮刀》,底锋,意指将腰刀佩戴于骶骨位置,是壮族先民传统的佩刀位置与方式,此位置便于曲臂取刀,因此,此刀造型为壮民族较为普及也较为典型的一款,是本民族对本地域造物的适宜性体现,具有良好的文化传承。对民族元素的继承主要体现在对刀具的设计方面,基本沿用原造型,并将刀的三条边线的直线及两个角做得更精致,体现现代社会对简约快捷的审美。同时,身为自锻的古传统花纹钢材料,刀柄材质选用庄重的黑檀木,刀鞘的前身为手工雕刻壮饰花纹,与刀身配重部位的壮锦图腾相呼应,刀柄底端刻以壮族的吉祥动物青蛙图腾,蛙图腾是壮民族的图腾形式之一,具有生殖崇拜的含义,即后代较多、民族繁荣昌盛的寓意。同时,取青蛙对天地感应的敏感性,即通天的神性功能,民间寓意吉祥、美好。

图五为两款《壮族小直刀》,均以壮族小直刀传统款式为原型,与现代制作工艺相结合,开发出了具有后现代与实用性的刀具。刀身与刀刃为一体制,材料为自锻花纹钢并镶嵌铁力木,刀鞘以铁力木制作,作品使壮族刀具文化得到传承与延伸。

图六为《壮饰茶刀》,广西是红茶产地,其制造的六宝茶享誉国内外,广西人对红茶尤其偏爱,对茶文化的热爱使广西茶工具较为繁多,而茶刀主要是切割茶砖之用,本款刀具可切割食物,民间运用也较广泛。在传统的基础上,将刀身以自锻花纹钢锻造,其中有以金属雕刻工艺打造的石刀肌理,刀柄材质选用金丝楠木,衬材上配以绿松石、兽骨、纯银,尤其以银线拉丝等银饰传统制作工艺展现浓郁的民族特色,再现壮族先人的银饰艺术。

在以上刀具制作中,主要是对传统壮民族刀具造型的经典款型进行提炼,在原造型基础上进行刀的三条线修饰,保持原有造型特征,同时借助现代材质对刀柄及刀鞘、刀柄做民族元素雕饰,注重细部刻画,以此体现壮民族的刀具继承与创新。

3.壮刀发展前瞻性分析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物质的极大丰富及生活方式与节奏变快,使人们对壮刀的理解较之前有了较大差异,首先表现为材质的丰富性;其次体现在生活方式与运用变化上。这两点决定了对壮刀的创制提出要求,即材质的适宜性运用,包括生态环保理念、精致性、混搭的审美性等提出要求,因此在以上案例中主要运用红木、鱼皮、铜、麻绳绳索等;精致性主要体现在制作的精巧性与手工的致密性,这一点可以体现出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的高要求;审美性则体现在整体审美的文化内核传承与器形的简约性等。因此,在今天与未来的壮刀研制中,需要对刀的形制、刀的装饰审美等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袁丽红.壮家与客家杂居的空间结构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09,95(1):119-126.

[2]尹红.浅议广西壮族艺术设计思维[J]上海工艺美术,2014(3):91-93.

[3]覃彩蜜.蛙纹铜鼓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初探[M].广西民族研究,1997(3):89-94.

[4]潘世雄.壮人“不事商贾”探源[J].广西民族研究,2009,95(1):119-126.

[5]韦小明.桂西壮族妇女财产权益习惯语略述[J].广西民族研究,1997(1):74-7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