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传统元素在VI设计中的应用浅析

时间:2024-05-09

吴限

摘 要: 随着我国艺术设计水平的持续提升和VI设计在不同领域的大量应用,中国传统元素在VI设计中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以视觉传达设计中的VI设计为切入点,对中国元素在VI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VI设计 中国传统元素 元素应用

在VI设计过程中,碰到国内的一些企业要做企业VI常常要求设计师加入中国元素,而在“互联网+”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发掘成为很多设计从业者的灵感源泉。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对于中国元素在VI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解析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VI设计简析

1.设计前提。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备受国内外民众的关注,更多的商业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交织,而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诸如:中华饮食业、中国国内旅游业、中医药业、服装业等对企业文化载体中最具有感染里的VI的需求随之越来越多。另外,随着更多的人开始对国学、国画、国医、国乐等中国元素的挖掘与传播,使越来越多的设计从业者开始在设计中融入中国元素,最终使得设计作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更足。

2.设计内容。

VI的全称是Visual Identity,一般将其称为视觉识别系统,这一系统是CIS系统中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VI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的标志和标准字及标准色、广告设计、传播媒介、制服、交通工具等内容,而最核心的标志和标准色部分则是企业形象中最容易传播、最易识别和最能体现品牌价值的所在,这意味着要在企业品牌形象和企业文化内涵中加入中国元素,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设计出蕴含中国元素的VI。

3.设计意义。

VI设计在企业形象的塑造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这一设计能够有效地通过视觉识别符号向受众者展示企业品牌形象、传播企业文化,这促使其在塑造企业形象上的意义重大。另外,好的VI设计还体现在其能够确立该企业明显的行业特征或其他重要特征,从而促使这一企业在经济活动当中的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被合理地表现出来。通过和中国元素的结合在众多品牌中凸显自己,在同类品牌里面做出差异化,从而更好地塑造品牌形象,传播企业文化,在受众群中确立品牌独特的地位,因此将占有更多的“席位”。

二、中国传统元素在VI设计中的应用

1.确定设计目标。

确定设计目标是中国元素在VI设计中应用的基础和前提。首先,在VI基础部分的创意构架和创作思维模式的阶段:通过对目标设计项目中行业特征、企业历史、企业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产业链、产品属性、市场定位、营销方式、受众人群等要素的调研且逐一分析,确定中国传统元素在这些要素中的存在方式、找出VI创意构架中“有中国哲学元素的创作理念和思维方式”,从而使设计在创意部分更具文化内涵。其次,在VI基础部分的视觉造型设计阶段:确定造型部分能否和中国传统元素中的造型领域相结合;确定表现手法能否和中国传统元素中美学表现手法相结合,通过以上两点确定设计目标。

2.合理选择色彩。

合理选择色彩对中国传统元素在VI设计中的应用举足轻重。在合理选择色彩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理解到色彩在品牌竞争中独特的传达作用、识别作用与象征作用,从而更慎重地对设计中需要的色彩进行选择。根据对目标设计项目中地域特征、行业特征、企业历史、企业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产业链、产品属性、市场定位、营销方式、受众人群等要素的调研和综合分析选取适当的色彩应用方案。而依据这些要素找出中国传统元素与之相似或相近的色彩应用实例,做出最能表达出企业诉求的合理应用,从而塑造品牌个性、提升品牌形象的市场拉动力,在此基础上促进VI设计中中国元素应用效率的持续提高。

3.经营画面布局,优化图形设计。

经营画面布局又叫经营位置,在VI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合理利用中国传统元素中对于画面构图、画面各要素位置布局的理解。优化图形设计是中国元素在VI设计中应用的重中之重。在优化图形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注重在行业属性、企业历史等方面与中国传统图形设计领域的调研和创作,获取传统美学视觉造型领域中能为目标设计项目所用的部分,融合现代图形设计,从而形象生动地表达主题,从而确保VI设计借用这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象征性的图形设计传达出企业所具有民族代表性和传统文化性的深刻内涵,最终在此基础上促进中国元素在VI设计中应用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设计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VI设计备受关注,中国传统元素在VI设计中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VI设计人员应当对于中国传统元素不断发掘、研究、讨论、碰撞,通过设计实践促进我国VI设计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徐洋.品牌与VI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李路葵.图形创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周旭.CI设计.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4]郑昶.中国美术史.团结出版社,2015.

[5]喻湘龙,李娟.VI设计.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